湖南省永州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根据1995年统计,全区除汉族外,共有3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47万人,而其中45万人都是瑶族。而区内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两个瑶族自治县之一。瑶族的发祥地千家垌,也在该区江永县境内。公元前200 年的秦汉时期,永州地区就有瑶人居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瑶人的称谓因地理环境语言及服饰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居住在崇山峻岭者叫“高山瑶”、“过山瑶”。居住在丘岗平地的叫“平地瑶”、“土瑶”、“民瑶”。有的以居住地地名而冠名,如九疑山的叫“九疑瑶”,从广西悟州迁来的叫“悟州瑶”。有的瑶族妇女头上衬有顶板的叫“顶板瑶”,头上没有顶板的叫“平顶瑶”。据1995年统计,永州地区瑶族的分布情况是:江华瑶族自治县有瑶族23万人。江永县有5 个瑶族乡10个瑶村18000 人。蓝山县有6 个瑶族乡4 个瑶族村18000 人。新县有1 个瑶族乡4 个瑶族村共8000人。双牌县有1 个瑶族乡4 个瑶族村共8000人。祁阳县有1个瑶族乡4 个瑶族村共6000人。芝山区有5 个瑶族村共4000人。冷水滩区有瑶族600 多人。
永州瑶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长期居住在自我封闭的高山大岭中,过的是刀耕火种、靠山吃山的生活,同时也受到汉族及其它一些少数民族的影响,在语言、宗教、习俗、生产生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完整的,有丰富内涵的习惯传统。特别是永州瑶族的节庆活动,更是多姿多彩,特色鲜明,历史内涵厚重,科学价值极高。这次,笔者回到家乡永州专门就永州瑶族的节庆活动进了考察。走访了3 个县,召开了几次座谈会,访问了30多人次,拍摄了数十张照片,翻阅了10多万字的资料。并花时一个多月,完成了这篇调查报告,并把它作为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
一 永州瑶族节庆活动慨述
瑶族节庆活动,如果按规模及隆重程度来分,有大节日与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中秋节等,小节日有赶鸟节,斗牛节、送懒节等。如果按与其它民族节庆活动相比较来分,有民族共有节及瑶族独有节之分。民族共有节有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瑶族独有节有仁王节、盘王节等。如果按节日的内容和功能分,还可分为纪念日祭祀节日、农事节日、庆贺节日、社交节日、游乐节日等。
春节
春节又叫“过年”,包括除夕夜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整段时间。为过好春节,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即着手准备,有童谣说: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肥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团圆酒。春节时,家家都要洒扫庭院,活洗“过年澡”换新衣,都要贴门神,对联。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菜要有10大碗,规定上鱼并且不能吃掉,表示年年有“余”。饭后除夕夜守岁,长辈给小孩压岁钱。至凌晨子时要燃放鞭炮,示辞旧岁新年之意。正月初一为春节,起床后先向长辈磕头拜年,早餐吃面条,意为长发吉祥。初一禁忌扫地,倒垃圾,忌说不吉利的话。春节后走亲话友,谓之拜年。拜年也有次序规定:即初一崽(给父母拜年),初二郎(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初四女回娘(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初六拜地方(拜亲朋好友)。拜年时要打拱作揖说吉祥好听的话。春节期间耍龙舞狮,亲朋之间相互宴请,叙情话旧。瑶族过春节除耍龙舞狮以外,主要就是跳长鼓舞,有个人跳或集体跳。整个春节期间的晚上,以一村一寨
为单位坐歌堂,男女对唱通宵达旦。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瑶族过元宵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家吃元宵,即用糯米粉做成粑粑,下开水煮熟后放糖吃,俗名又叫汤圆。二是家家整夜灯火长明,即将蜡烛点燃从卧室、堂屋、插至门内门外。瑶族流传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之说。三是闹元宵,即踩高跷、耍龙舞狮、跳长鼓舞、扎灯笼、演戏等。元宵节过后,一切农事活动开始。“故有吃了元宵饭,各人寻事干”,“吃了元宵酒,锄头挂耙不离手”之说法。
赶鸟节
农历二月初一是瑶家的赶鸟节。俗说这天是鸟的生日,瑶民们将一个个染上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小糍粑插在小竹棒上,然后放在门窗上、门楼上、菜园里、山地里,让鸟儿来吃,一是给鸟儿过生日,二是让鸟儿吃饱了,今后不要来啄山地里庄稼。赶鸟节还有“比鸟”及“歌鸟”两项主要活动。比鸟就是斗鸟。歌鸟就是青年男女对唱瑶歌。以歌为媒,自由恋爱。
清明节
每年公历4 月5 日及其前后,即农历二月底或三月初某日为清明节。每年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家家户户都要备酒肉、公鸡、粑粑、鞭炮、纸钱竺,到亲人的坟上烧香、化纸、磕头作揖,把坟墓清除杂草或重新垒土,称“扫墓”“挂山”。各宗族的男丁们要到祠堂内会餐,俗称吃“清明酒”。瑶族清明节还有个“进丁”的习俗。即头年或当年清明节前后所生男婴之家,须备一斗糯米糍粑,一对红蜡烛,一封鞭炮和一对银元,于清明节“进丁”,即在清明图纸上写下婴儿姓名,这样才被承认为本宗族子弟。没有“进丁”者,日后被人欺侮,族人可以不管,平时有人还骂你为杂种。瑶族做的“清明粑粑”,实际上是艾糍粑。即节前从山里把艾叶摘回来洗净煮烂后与糯米粉揉合,再做一个个小园球放入开水中煮熟。艾糍粑香甜可口,并且可放十天半月都不变质。
吃新节
农历六月初六,瑶族又称之为“吃新节”,又叫“半年节”。这一天瑶民选择最早成熟的粮食作物,做成熟食品,先给狗吃,再祭祖先。相传稻谷进入瑶山时,主要得益于狗的功劳,在敬狗的同时,家家都要备上好酒好菜,进行祭祀。祭礼分为“荤祭”与“素祭”,荤祭的祭品是猪、鸡、鱼内,谓之“三性”。素祭祭品地黄花、木耳、豆腐、谓之“三素”。吃新节这天中饭餐全家者要开怀畅饮,并且家家都有东瓜这道菜。瑶家过年吃萝卜,过半年吃东瓜的习俗已沿袭多年,至今没变。
仁王节
农历六月六日和十月十六日,永州瑶族中的平地瑶有抬仁王爷神像出游的习俗,祈求仁王爷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抬仁王爷神像出游时,笙鼓乐队、凉伞旗号队护送,所经村寨要摆设香案,烧纸钱,放鞭炮。将仁王爷像送至庙宇,护送人员要在庙里留宿一夜。十月十六日这“仁王愿”,各瑶家吃素三天,开斋时,还要砍牛头祭神。
斗牛节
农历四月初八,是瑶族姑娘传统的斗牛节。斗牛节并非斗牛,而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合餐”。这一天姑娘们自带花蛋,花糍粑,花糖等自制仪器到野外相聚。一边观赏品评“三花食品”,一边唱山歌,讲故事,还谈论个人恋情婚事,烦恼喜事。姐妹“斗牛”,如有小伙子偷看,一旦被发现,就得受“处罚”,为姑娘们拣柴烧火,煨烤食品,寻找野果,采摘山花,而且不能逃跑。否则姑娘们会取笑,会相互宣传出去成为笑柄,相好的姑娘会变为他没志气而和他告吹,每年斗牛节都会发生小伙子被罚的事。
月半节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月半节”,俗称鬼节。节前,各家各户都包粽粑,有枕头粽、羊角粽,猪肉粽,糖粽。十四日晚过节,家家都菜肴丰盛。饭前,先敬奉祖先,各家各户对三代祖先分封纸钱包。包上书写“敬奉××公婆受领钱一对”,然后洒上鸡血,再会之火炬。焚纸包时,嘴上要唸叨是谁寄给谁。并且用石灰在纸包周围画上 圈,意为警戒,防止野鬼孤魂抡钱。十五日各家各户到村外三叉路口烧纸钱,泼水饭,其用意是施舍那些无人敬奉的孤魂野鬼。同时燃放鞭炮,送祖先回归阴曹地府。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十四日晚,瑶族青年男女三五结伴“偷秋”。当时,他们选择最泼辣的妇女家地里,偷摘西瓜,嫩包谷和花生一类的东西,故意惹祸,让失主十五日早晨发现失窃后破口大骂“盗窃者”。他们认为八月十五日挨骂才会运气好,身上的“晦气”、“不吉利”会被“骂”得一干二净,人此百事顺意。十五日晚上,人们聚集门外赏月,同时分食中秋月饼。
盘王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王节,俗称“还盘王愿”,“调盘王”,是瑶族最为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相传十二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雷、唐、冯)瑶人漂洋过海,途中遇到狂风巨浪袭击长时间不能靠岸。瑶民们祈求祖先盘王保佑,并立誓许愿,只能顺利靠岸,必定还愿祈祷。誓后即时风平浪静,十二姓瑶人终于平安抵岸。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下好是盘王的生辰。从此以后,瑶民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按时还“盘王愿”,虔诚祭祀,准备丰厚的祭品敬奉先祖盘王。每隔2 —3 年,当地各寨瑶民联合起来举行一次盛大的还愿祭祀活动。人人穿戴最漂亮的瑶族服饰,到指定的地点集会。集会由一位族老主持,供奉祭品,燃烛烧香、焚纸放炮,列队跪拜,并由师公做法事。在祭祀仪式上,族老讲话其内容是追求瑶族根基,启发民族自尊心,祝瑶家年丰人寿,四季平安。并劝告瑶民防火防盗,不嫖不赌,不乱索取分人之物,并大力宣传族礼族规。然后唱盘王歌,跳盘王舞饮盘王酒,共同欢庆,时间长达七天七夜。
二 永州瑶族节庆活动特征
绵延千年的瑶族节庆活动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然有其鲜明较著独具一格的内外特征。这些特征,既是其自身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日渐完善并凸现兀立的结果,同时又是其最终区别于其它文化形态的主要标志物。无庸置疑,对瑶族节庆活动特征加以系统全面地把握,乃是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瑶族节庆活动一题中应有之义。据笔者的考察与研究,永州瑶族节庆活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周期性
所谓周期性,是指瑶族节庆活动有定时定期,周而复始的特点,应该说,周期性是瑶族节庆活动的首要特征。
首先,永州瑶族的节庆活动都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轮回的,形成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特征。其它少数 民族的节庆活动有3 年、5 年才过一次的,而永州瑶族的大小节庆活动有二十多个,但都是以一年为单位轮回的,形成“年年岁岁花相似”的特点。虽然瑶族过盘王节,有逢5 年逢10年大贺大庆的习俗,但每年的盘王节仍然要过,只不过场面要小一些。其次,瑶族的节庆活动一旦形成以后传袭千年,没一项节日活动的时间日期有过变化和更改的。在时间日期上,表现出它的固定性和周期性。再次,瑶族节庆活动与瑶族的生产农事关系密切。如春节过年耍正月,元宵节后忙农活,新谷入仓的尝新节,农历十月全部农作物收割完而过的倒镐节,都适应了农事生产春种秋收,春忙冬闭的特点。而生产农事每年的规律性、周期性、也决定和影响了瑶族节庆活动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二)群众性
瑶族节庆活动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着兴旺不衰的趋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起源于民间,又植根,落脚于民间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其具体表现是,一是参预人员的广泛性。只要到了节庆活动之日,瑶族中无论是老人还是少年,无论是有钱的富人还是经济困难的穷人,无论是住在城镇的人还是住在山乡村寨的人,都无一例外的要参加节庆活动。二是积极投入的主动性。瑶族的节庆活动,除一些大规模群众性集会的大型节庆活动有人出面组织以后,所有的节庆活动都是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自觉投入的。从来没有当地政府,或某种社团组织出面号召、组织。群众的种投入完全是自发的、主动的、积极的。而且完全按照不同节庆活动的不同要求,不同礼仪去做准备和参预。三是重要节庆活动的规模性。象盘王节、春节、赶鸟节这些重要的瑶族节庆活动时,往往是全家出动村寨空人,而在活动集中地又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有些居住偏远的小寨子的瑶人,一大早就起来,走几十里山路来参加大型集会节庆活动。
(三)地域性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地理环境,社会背景,文化渊源,受周围民族影响的不同,永州各地瑶族在过相同的节庆活动时,都往往有不同的地域性特点。例如,瑶族节庆活动家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物品粑粑,就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瑶族喜欢做从山里采来的艾叶做艾叶粑粑,有的瑶族喜欢做用碱水浸过糯米做成黄腊粑粑,有瑶族喜欢做用粽叶包起来的粽粑,有的瑶族喜欢做把煮熟的糯米用棒棒打烂后再晒干的打粑粑。同是过瑶族的元宵节,居住在山区的瑶族时兴“老鼠嫁女”的习俗。即全家人敲锅盖,打畚箕,发出各种声响,谓之赶老鼠出门,可使今后减少鼠害,不使家里物件受到损害。居住在平地的瑶族受汉族影响,元宵节喜欢玩灯,做灯笼,观灯火,猜灯谜。而聚居人口较多的瑶族,在元宵节时喜欢开大型的游艺性活动,象耍龙舞狮、踩高跷、跳长鼓舞、演大戏竺。同是瑶族的赶鸟节,不同地的瑶族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地域性特点。有的地方瑶族的赶鸟节,是名副其实的赶鸟。全村人男女老少全体出动,各人都拿着能发出响声的家什,在田野里在山头上,敲着、跳着,喊着,场面十分壮观,目的是为了把鸟赶走,别啄吃他们的庄稼。有的地方瑶族的赶鸟节却是喂鸟,他们做了许多染上颜色的小糍粑,放在屋外,村口,田野等不同地方,放肆让鸟儿来吃,赶鸟节让鸟吃饱了,它就不会再来啄食庄稼。
(四)实用性
瑶族度庆活动无不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或者说是适应了瑶民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不能适应人们需要的节庆活动不可能产生,产生了也不会长存下来,最终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节庆活动的实用性, 也就是指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大致说来,瑶族节庆活动的实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节庆活动可以展现和寄托瑶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如春节的门神,对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圆美满,幸福吉祥的追求而展开。元宵节的汤园,中秋节的月饼,也象征着合家团圆,合家幸福之意。赶鸟节的喂鸟,月半节的烧纸钱,仁王节的接仁王像,也再现人们对平安平和的追求。
其次,节庆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平和。瑶族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祭拜祖先求祖先庇佑,祭拜神灵求神灵庇佑的内容,虽然不可能产生直接的看得见的效果,但它的确具有无形而有力的精神安慰和净化心灵的作用。
再次,节庆活动具有加强交流交往,创造欢庆生活的直接作用。瑶民们在大山里分散而居,平时在自己田土里忙农活动,以一家人为单位生活,生活平淡,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也少。到了节庆活动,特别是大型集会性的节庆活动,人们从不同的村寨来到同一个地方,热闹非凡,欢乐无比。老人们谈心聊天,中年人交换生产生活信息,青年人谈情说爱,嬉戏追逐。在这种欢乐的节庆里,人人都有所得,有所乐。平时的烦恼苦闷,劳累辛苦都一扫而光。所以说:“老到八十三,小到要人搀”,都愿意参加节庆活动。
(五)综合性
瑶族节庆活动的综合性,也可称之为复合性,是指节庆活动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浓郁的包容性涵盖性。形象地说,节庆活动可以说是反映瑶族文化的“博览会”和“多棱镜”。从节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它包括了文艺,服饰、礼仪、饮食、宗教。哲学以娱乐方式,体育项目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广泛内容,而决非单一的文化内涵。再从节庆活动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大多数节庆活动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吃得好、穿得好,看得好,玩得好,休息好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方面需求。这也就鲜明地体现了节庆活动的综合性特点。时至今日,节庆活动已日益成为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旅游学,经济学,民族学等各门多种学种所共同关心的课题,这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节庆活动的综合性特点。
(六)变异性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瑶族节庆活动也必然地发生因时而动,因需而变的发展变化。如瑶族节庆活动中过去曾有过的“男女不同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这些习俗体现的是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旧观念,由于与现代社会观念格格不入,这些习俗和思想也逐渐淡化或消失了。过去节庆活动祭祀祖先,保佑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习俗和观念,也与现代社会计划生育的现代文明观念相抵触而逐渐减少。还有祭祖,上坟等节庆习俗中一些宗教迷信的内容,也随着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被一些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所取代。再从物质层面看也有一些变化。如春节瑶族守岁,过去是喝酒划拳,打牌赌钱,或是男女歌堂来消磨时光,而现在主要是收看电视节目守岁了。
三 永州瑶族节庆活动的伦理思想
瑶族节庆活动怎么搞,有那些内容,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确实要爱瑶族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但是对瑶族节庆活动家影响最大的还是瑶族所固有的伦理思想。为什么瑶族的节庆活动能绵延数千年,至今还那么经常,活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瑶族节庆活动实际上是表现、宣传瑶族伦理思想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场所。而瑶族伦理思想的经常性表现,突出性宣传,对于形成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地位,教育好民族的后一代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瑶族学者说;如果我们瑶族没有自己的节庆活动,在节庆活动中看不出我们瑶族的伦理思想,那就失去了我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标志,说重要一点是民族的自我消亡。因此,研究考察瑶族节庆活动中的伦理思想,对于从根本上认识瑶族,促进民族健康成长,促进节庆活动的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据考察,瑶族节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瑶族伦理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崇拜祖先
瑶族的盘王节,就是瑶族的一个典型的崇拜祖先的重要节日。瑶族认为,盘王是瑶族的救命恩人,没有盘王就没有今天的瑶族,因此盘王就是瑶族的祖先。因此,历代历年过盘王节时,都有是规模最大,礼节最重,内容最多,参预人员最多。瑶族过其它节日时,许多都是以家庭这单位,最多以村寨为单位过。而过盘王节时,在方圆数十公里的地方瑶族,都有集中到一个地方共同过节。这九年,江华、江永都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出面,以县城为集合地过盘王节。过盘王节时,族老宣读祭词,近几年还有地方政府官员致词,主要是宣传盘王大智大勇,为盘王歌功倾德。瑶民们点燃香火,集体跪拜,祈求盘王保佑。瑶民们这天都穿着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因为盘王节这天也正是盘王的生日,他们也在心情享受盘王生日的快乐。许多瑶族青年男女,都愿意选择在盘王节这天确定恋爱对象,或者订婚,结婚。1995年,江华县政府在县城修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盘王殿、殿里塑了盘王像,此举动深得当地瑶民们的好评和赞扬。以上可以看出在盘王节中,瑶民们崇拜祖先,热爱祖先的伦理思想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其它一些节庆活动,特别是祭祀性的节日活动中崇拜祖先的伦理思想也有突出的表现。瑶族在节庆活动中所表现,所宣传出来的浓厚的崇拜祖先的伦理思想,这对于瑶族培养出尊重民族历史,形成民族凝聚力,养成尊老人敬长辈的良好风气,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二,重视亲情
瑶族许多节日都追求团圆。如春节时,讲究全家团圆,即便还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儿女们,都要想方设法赶回家来过春节。晚上吃年饭瑶民又叫团圆饭。大年三十夜全家人守岁,又叫全家圆圆满满。八月中秋节也讲究团圆,如赏月月是圆的,吃的月饼也是圆的,全家人同桌欢宴也是全家团圆。瑶族讲究全家团圆,生活圆满,这实际上是重视亲情的伦理思想。所谓重视新情,就是重视父母的养育之情,儿女们的孝顺之情,夫妻之间的爱恋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追求家庭团圆,重视家庭亲情,对瑶族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家庭团结,合眭。瑶族长期以来居住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要改变现状,提高生活水平,首先就要全家团结,齐心协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常加强重视亲情,家庭团结的伦理教育。其次,有利于培养青年人尊老敬长,关心兄妹,仁爱待人,知情达礼的良好人品性格,而具备这种人品性格的年青人,处处都能走正道,办好事做好人。
第三,讲求规矩。
瑶族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禁忌,所谓禁忌,就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语行动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瑶族的节庆活动主要是祈福祭拜,合家团圆,欢庆丰收的源河喜庆类的活动,因此在这些节庆活动中有些活动不能说,有些事有能做,表现出一种禁忌习俗。例如,在节庆活动中,“碎”、“破”、“死”、“病”、“扫”、“倒”等不吉利,不喜庆的话语就不能说,说了就是犯了忌,就会倒霉走厄运。在节庆活动中,有的禁止扫地,洗衣,动土,用刀,有的禁火,禁水,禁晕,有的出行忌迂例出殡,迂例和尚尼姑,迂例乞丐等。节庆活动中这些禁忌习俗,从表面上看,体现了瑶民们图吉利,走好运,莫倒霉的心理追求,但从深层次看,却是宣传教化,种知规矩,守规矩的伦理思想。瑶民们自己也说,这些禁忌习俗,说实在话是没有多大道理,既没有人生道理更没有科学道理。但为什么这些禁忌还能代代下传,至今还在盛行呢?最主要的原因讲究规矩的伦理在起作用。因为在长期的尊守禁忌习俗的实践过程中,使瑶民们特别是年青人逐步懂得,干什么事都是有规矩的,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的,而且尊守这些规
矩就有好结果,不遵守这些规矩就会有坏结果。这样就强化了规矩意识,增强了按规矩办事,不能违规办事的自觉性。完全可以想像,一个懂规矩,守规矩的民族,自然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四)宣扬孝道
参加节庆活动,中青年瑶族是主力军,因为这些活动适应了他们好动好乐好热闹的心理要求。但老人和小孩为什么也那么兴致极高,热情参与呢?因为在节庆活动中,一种尊老敬老,爱幼乐幼的孝道伦理思想在起作用。在节庆活动中,长辈们要安排在最重要的位置,长辈们可以训辞讲活,里面自有教育青年人们内容。在宴席上,长辈要坐上席,晚辈首先要给长辈夹菜、敬酒、说祝福的话,春节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有的地方行磕头礼,使长辈们在节日的欢快气氛中,尽情地享受这种孝道之乐、亲情之乐。小孩在节日活动中乐趣更多。过节了,小孩子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用,有礼品玩具玩,有跟着大人过人家的外出之乐。另外,还有些视小孩为关爱群体的习俗行为也为小孩所欢迎。如清明节给小孩戴柳枝,端午节给小孩额上抹雄黄酒,中秋节给小孩点朱水等,意思是为小孩祛邪恶、清病灾,但实际上对小孩的关爱。
(五)重男轻女
瑶族自古到今,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伦理思想,因此在节庆活动中也有突出的反映和表现。
在一些节庆活动的家宴上,瑶族有“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之习俗。即妇女不能入席与男性共饮共食,而兴做炒菜、上菜、斟酒之事,等男人们吃完饭后才能去吃饭。在一年中一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时,已回娘家的妇女必须立即赶回夫家,与丈夫一同过年过节,以维护和新生男人的主人形象。在一些祭祖、祭神,祭灶的祭祀活动中,女子要依例回避,一节由男子包揽,节日俗语“女不祭灶”就是反映这种情况。在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至初三,男性可以四处拜年贺喜,女性只能被迫留在家中,以免外出给人带来晦气。还有些地方节庆活动中的一些显要活动,如放鞭炮、挑福水、贴对联、接待重要客人,都一慨不要女子出面,完全由男子大包大揽。有些需全家人参加的祭拜活动,也必须是依照先男后女,或男左女右的顺序进行,因此经常出现母亲排在儿子后面,家庭地位不如儿子的情况。时代发展到今天,瑶族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伦理思想有所淡化,节庆活动中歧视妇子的习俗习惯仪式也逐渐减少。男女都一样的新的伦理思想逐步形成,这是我们应该感到高兴的。
四 永州瑶族节庆活动的现实困惑与出路
从先秦时期瑶族节庆活动的雏形出现开始,经历了2 千年的风雨洗礼和变化发展。应当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功能较强、结构严密的节庆活动,确实满足了世世代代瑶民的一些基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欲望,在一定程度上调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的种种关系,成为瑶族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容替代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文化食粮。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瑶族节庆活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极大的困惑。主要表现是:瑶民特别是年青人对参加节庆活动持冷漠态度的人多了,不象过去那样热情热烈。有些节庆活动,如祭祀性活动,农事性活动,纪念性活动,已经逐步停止,或近似于消亡。节庆活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在今天瑶民的生产生活中,也不象过去那样关系紧密和显得重要了。仔细考察和分析,瑶族传统的节庆活动逐渐冷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节庆活动的优势不优,弱化了人们参加节庆活动的动力。古往今来,瑶族节庆活动能绵延几千年,就在于它具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能适应和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所以人们参加节庆活动的动力很足,现在情况不同了。例如,节庆活动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吃的优势,无论大小节庆,都要杀猪宰鸡大吃一顿。有时是一家吃,有时请亲朋好友共同吃,有的这是全寨人在一起吃。平时瑶民们节衣缩食,生活很艰苦,有的甚至吃野菜度日。但不管怎么样,到节庆活动时要想尽办法好好地吃一顿。因此,节庆活动这种吃的优势对瑶民很有吸引力,经常盼着节庆活动的到来。而现在瑶家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大鱼大肉平时就能吃到,有时比节庆活动时还吃得好。所以盼望节庆活动时好吃一顿的心理动机弱化了,参加节庆活动的热情也就不高。再如,节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集会。特别是青年男女瑶民利用这难得的节庆集合,相互对山歌,唱情歌,以达到谈朋友、找对象的目的。而现在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找对象的机会和途径就很多,象外出求学、当兵、打工,象通信、电话甚至电脑,都是他
们谈恋爱的机会和载体,并不非要等到节庆活动的集合的那种机会。节庆活动优势的逐步丧失,也就是节庆活动吸引的丧失,也导致人们参预的热情不高。
其次,节庆活动的形式不新,降低了人们参预节庆活动的兴趣。瑶族每年的大小节庆活动有20多个各个节庆活动的名目内容都不相同但是在欢庆、娱乐方面,却经常是耍龙舞狮、跳长鼓舞、跳羊角舞,男女对山歌。在祭祀活动方面,经常是抬神像游行,放鞭炮,烧钱化纸、磕头作揖。还有无论大小节日都要吃、吃粽子、吃月饼、吃糍粑、吃雄黄酒。这些节庆活动的形式或项日可以说是数百年数千年不变年年都是老面孔。特别瑶族的歌舞及耍狮舞龙,套路简单,结构松散,旋律单一,艺术性不强。这一切,对于通过电影电视了解外面世界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再次,节庆活动的时代性不强。瑶族节庆活动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定位,就是崇拜祖先,纪念先人,怀念历史,也就是对过去的缅怀。而现在年代的人们,他们更多的是关心今天或明天,关心他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回忆过去,尊崇祖先,在这代人的伦理思想中没有重要位置。还有节庆活动中表现出来年那种封建迷信,祀求神灵,重男轻女等伦理思想,节庆活动中的那些繁多礼节,禁忌习俗,拖沓节奏,都有与现代的人格格不入,都有是缺乏
时代性的表现。也就是说,节庆活动中的那些传统性、历史性、民间性、地域性,已经很少满足或者不能满足现代瑶民们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了,节庆活动的时代性强,是造成今天节庆活动冷落的极为重要的社会性原因。瑶族的节庆文化实质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瑶族文化的载体,它曾经发挥了凝聚民族智慧,传染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积极作用。应该说,节庆活动中强调家庭亲情,企盼团圆安定,崇拜前哲先圣,怀念历史文化,向往追求真善美,营造祥和,安宁,喜气,幸福氛围,创造合家团聚,普天同庆等方面的作用,即使在今天还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它应有的时代性。也就是说,瑶族节庆活动在今决不会消亡,只要我们留精华,去糟粕,扬优势,消劣势,创新路止旧路,瑶族节庆活动一定会发扬光大,一定会有新的面貌,在今天的年代里发挥新的社会作用。为此,特对瑶族节庆活动今后的出路和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要处理好传统性和时代性的关系。
节庆活动是历史的传播,传统性是它重要的特点,不讲传统也就无所谓节庆活动,但是,今天参加节庆活动的人不是古时代的人,而是这个现代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人在意识观念,思想感情方面与古时代的人或者二个时代的人,是大不相同。研究这个时代的人的节庆活动,就要充分考虑时代性。因此,在处理节庆活动的传统性和时代性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考虑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方面的需求和愿望。例如,象赶鸟节中的“喂鸟”,仁王节中的抬神像“游村”,乃祭祀活动中的“敬神”等纯粹农事,祭祀活动少搞一些,而象瑶族的“打地棍球”“对山歌”“长鼓舞”等追求身心健康和娱情乐志的活动可以多搞一些。还有,在瑶族喜爱的摆歌堂,对山歌中,既可以谈情说爱,游戏取趣,更可以多唱些科技知识,经济住处及当今社会新人新事等时代感强的新鲜内容。
第二,要处理好民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所谓处理好节庆活动的民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就是说民族的节庆活动的开展,在今天不仅仅对民族自身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还要求对当地的社会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比如,盘王节是瑶族所独有的节日,过去瑶族过盘王节,都有是瑶族自我组织,自娱自乐,在瑶族自身的圈子里发生影响和作用。而现在不同了,象我调查的江永、江华等县,他们是连同包括广西在内的几个瑶族比较多的县市,共同举办盘王世,做到政府举办,各县市每年轮流举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扑克准了盘王节活动的民族生,奇特性,观赏性,具有吸引外来人流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盘王世,对于提高当地县市的社会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经济发展都要很直接的作用。也就是说,他们解决了节庆活动民族性转化为社会性问题。反过来说,节庆活动发挥的社会性作用,又可以促进民族节庆活动的发展,逞现出蓬勃的生机。可以说,节庆活动从民族性转化为社会性,是增强民族节庆活动活力的重要的可行的路子。
第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瑶族节庆活动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首先是要讲继承。但是在各方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面前,节庆活动不创新也不行。不创新不革新,就不能激起当今人们参加节庆活动的兴趣和激情。他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继承。
首先要考虑变革,把一些缺乏时代性,不这现代戏人所喜爱的内容形式改变掉。如春节年夜守岁,可以不摆歌堂大吵大闹,全家人在一起的扑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也很好。有的过春节全家外出旅游也是很好的过年形式。还有些居住在山林地区的瑶族,在过祭祀式节日时,可以不放鞭炮,不烧钱化纸,主要是怕引起森林大火,完全可以用其它形式代替。其次可以考虑引进。瑶族的节庆活动本来具有兼容性,具有引进的好传统,今天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更要注重引进。比强,瑶族人比较喜欢唱歌跳舞,是否在本民族歌舞基础上,引进一些年轻人喜欢的现代舞、交际舞。在节日的确定方面,是否可以考虑也引进些很有现实意义,很受社会欢迎的如教师节,母亲节,植树节等。
总之,瑶族节庆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确实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类型的引人注目的特征,很全面,深刻地研究和把握其类型和特征,不仅是解读瑶族节庆文化的需要,也是解读瑶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由于时间短,本人水平低,研究也不深入,该论文还存在许多缺点和问题,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