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小花文档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范文 > 调查报告

驻村蹲点调查报告范文

根据市委要求,我在小埝村住村调研,通过调研,掌握了农村的实情,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认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进行了帮助解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于11月中旬住入小埝村开展调研,前后共五天时间。先后召开规模不等、范围不同的座谈会4次,深入25户农户进行走访,共与村干部十余人、农民一百余人进行交谈,了解群众疾苦,全面掌握所驻村生产、生活状况,在调研过程中,为宣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党的“三农”政策,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13个涉农的重点部门,赴小埝村举办“信访直通车”,现场接待群众上访,共接待群众200多人次,协调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矛盾纠纷80件,帮助解决或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近100件。将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及时与村干部探讨,共同研究了小埝村以后的发展方向与思路。协调资金28万元用于重建年久失修、群众日思夜盼的危桥――刘桥,为把实事办好,确保群众满意,先后三次带领村组干部深入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进行新桥的选址,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勘探和施工,并就施工后的相关后勤保障工作进行了部署,在桥施工阶段,群众自发地购买鞭炮燃放。实地察看和协调了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五月份市纪委筹集五万元为村小学建造了围墙,但教学设施仍然比较简陋,教学条件比较困难,拟将为村小学建造操场、食堂、绿化以及购置健身器材等纳入明年市纪委重点扶贫计划

二、小埝村基本情况

小埝村20xx年由1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9个村民小组,村组干部15人,其中村干部7人,中共党员78人,全村730户,2760人,其中劳动力1100人,3006亩土地,人均1.01亩,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今年人均实际收入1800元,比20xx年下降100元。

(一)经济发展状况

1、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一麦一稻,以农为主。全村稻麦总产量470万斤,总产值282万元。

2、地势低洼,怕涝不怕旱。今年局部洪涝及龙卷风灾害,农作物大面积受损,使该村粮食减产、减收达20以上。

3、人均占有土地少,全村3006亩土地,人均占用面积只有1.01亩。

4、养殖业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生猪、畜禽以家庭养殖为主。

5、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每年该村在外打工人员达50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8.1%,据对25户调查,家庭收入31万元,收入的主要构成一是劳务收入,二是粮食和经济作物销售收入。劳务输出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苏锡常等地,主要从事保姆、缝纫、建筑等,方式主要自发的、松散的。

(二)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村支部和村委员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乡村干部作风满意的6户,占24%,基本满意的19户,占76;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对落实农村政策满意的7户,占28%,基本满意的农户为18户,占72%。农村人民来信和上访现象不多,农村基本稳定。据对25户农户调查,对农村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分别为14户、11户,占比分别为56%和44%。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村设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100%,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电话使用率达88%,村里建有两座水厂,正常用上了自来水的户达到100%。近年来,该村社会治安良好,没有大的不安定因素,但也存在小偷小摸现象,主要是偷鸡、偷鸭。村民草改瓦已基本完成,大部分农户都住上了瓦房,部分农户建起了楼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具体措施落实的矛盾。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但农民在迈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仍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全面小康,心中无谱。据初步调查,至少有一半以上农民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自己力所能及的致富之路。他们对全面小康一没恰当规划,二没自己主见,三没足够信心。二是发家致富,力不从心。当然,绝大多数农民总是希望自己早富、快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没有任何技术特长,只能是望富兴叹。小埝村能称得上能人大户的只有4一5户,缺少能人大户带动,除部分农户外出打工外,虽然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大多数农户仍然只靠种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三是开拓市场,技不如人。有的人也想谋取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路子,主要缘于自身素质不过硬,实际能力不适应,只能搞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常规经营

驻村蹲点调查报告第2页

。如该村村长家制作水泥预制品,只能按照预定的规格和成分比例,制作的成品也只能在该村或周围的村庄销售。又如,该村每年劳务输出500多人,还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的状态,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引导。基本从事短期劳务,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四是经营风险,很难防范。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直接经营种植业或水产业、养殖业、畜牧业的农民,对自然风险有不可控性,加上农村保险很不健全,如果遇上特殊灾害,往往损失惨重。由于今年的洪涝及龙卷风灾害,致使农民收入锐减。据调查反映,今年该村粮食比往年正常年份减产达20%多,部分农户连正常的过冬口粮都缺乏,有的农户将发生冬季断粮的可能。另外由于受劳务市场的影响,劳务收入也比正常年份有所下降。

(二)城乡差距拉大与农民负担依然较重的矛盾。

近年来,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减免等措施的实施,农民的负担确实得到减轻,农民得到了实惠。但部分村民对一事一议、以资代劳等费用仍有较大意见,如果完不成上交,村组干部就要自己立据做贷款垫上,也有较大反映。城乡经济差距拉大,农民感到负担重,主要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解的题:一是农民贷款难。应当说,20xx年以来,通过实施信用“一证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有许多农户因不符合贷款条件而得不到有效支持;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着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自然灾害风险。这些都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的力度。三是农村保险难。现在商业保险机构越来越多,保险产品的品种不胜枚举,但由于受商业保险的趋利性驱使,对涉及农村种养业等风险较大保险产品,现在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开办。农村保险难,一方面,使人们对农业的投入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投入积极性。四是集体负债化解难。近年来,通过清财化债,农村债务负担得到了有效减轻。从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和清财化债效果三项情凋调查看,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农户分别为25户、25户和18户,占比分别达100%、100%和72%。但对清财化债效果表示不满意有7户,占28%。以小埝村为例,该村为享受上级优惠政策,在铺设乡村水泥路面时集体负债15万元,全部为信用社贷款,村里几乎无集体经济,要偿还这15万元债务还要假以时日。

(三)农村基础设施“隐患”与增加农业收入的矛盾。

每逢洪涝灾害就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生产能力提高和农民最不满意的重要方面。据对25户农户调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满意的为8户,达32%,列12项调查事项的最高。一是农田水利弱化、排灌设施劣化。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集体“统”的功能发挥不够,小修小补,难以形成重点,许多活沟变成死沟,清水变成臭水;二是生产条件退化。农业机械多数是“老弱病残”,超期服役,不少“老掉牙”的机器“跑冒滴漏”严重。

(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基层组织有待加强的矛盾。

一是村组干部素质不高。15名村组干部中,只有2人具有高中文化,其他全部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年轻干部不多,年龄50岁以上的7人,40一50岁的5人,30一40岁的3人;二是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全村78名党员,最年轻的党员也有38岁,40岁以下党员3人,40—50岁的21人,50—60岁的36人,60岁以上的8人,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没有形成应有的梯次结构;三是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据村支书反映,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党员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四是村组干部服务能力不强。村组干部平时主要任务就是催收上交款、计划生育罚款和各类统筹。而对农业市场信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心中无数;五是村组干部报酬低、工作压力大。村党支部书记一年的收入为3000元,村长2800元,村里的副职干部为2500元,村民组长为1500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组干部处于干群矛盾的第一线,上级的各种任务都压在村组干部肩上,收入与付出不对称,许多村组干部流露出不愿干的情绪。同时,精神生活匮乏。农民除了看电视,几乎无其他文化生活。每逢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还会出现现象。每逢婚、丧、嫁、娶、生日等,农民之间相互吃请,平均每年每户达20xx元,加重了农民负担。

四、几点建议

(一)宣传农民,营造氛围,鼓励全面建设小康。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通过调查,我感到思想观念落后,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当务之急是要抓好对农民的宣传教育,重点解决观念、信心、方向、目标、措施等问题,以真正唤起农民的心声。一是要克服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进一步用好用足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思维,创新思路,鼓励基层干部带头致富。二是要运用身边致富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宣传发动,增强农民想富、会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调整思路,统筹城乡,积极实施倾斜政策。

一是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逐步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素质决定命运。广大农村仍存在着较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因此,必须把农村教育摆到财政分配的重要位置。

(三)夯实基础,开拓市场,有效解决瓶颈制约。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村级基层组织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党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去宣传、党的富民措施要靠他们去组织落实,党群关系、党的温暖要靠他们去体现。首先,要改善村组干部的结构。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知识缺乏,要按照民主、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把那些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群众满意的年轻人选拔到农村最基层岗位上来。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年轻同志入党,防止出现年龄上断层的现象。其次,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带领农民致富。第三,要提高村组干部素质。加强对村组干部培训,组织走出去请进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增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一要是适当提高村组干部的报酬,并与业绩挂钩,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要进一步抓好劳务输出。提高外出打工人员的素质,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可根据各自情况,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用工单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真正提高打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广开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化。三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展。各类人情债是造成农民致穷的的重要因素,要在广大农村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活动,新事新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