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小花文档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 其他范文

2023年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十四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一

《石榴》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1.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4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石榴生长过程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掌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说说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学习第四小节。

1、通过听读想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读读书中是如何写的?玛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都是对石榴子儿的描写。

2、让学生说说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并加强朗读的指导。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二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三

1、说课内容《田忌赛马》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2500多年前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次比赛,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转败为胜的故事。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和过人的谋略。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写赛马起因,再写赛马的过程,最后讲田忌取胜的原因。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从编排的意图看,作为第五组的首篇课文,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训练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把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②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3)情感目标: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4、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出场顺序的异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难点:

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5、课前准备:a、多媒体课件;b、学生准备六匹马的模型

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和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使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新课标》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感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实践。在研究、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法、读中找依据法,其次还穿插质疑法、电教手段等,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时间,师生、生生互动的空间。同时我还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课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结合教法,我准备运用以下四种学法:自学讨论法、质疑提问法、朗读理解法、动手操作法。

第一课时

1、介绍前景,导入新课

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下故事的背景,知道当时赛马的基本规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质疑,引导探究

〔设疑引入,造成悬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播放《田忌赛马》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供生动逼真、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学生的情绪状态很快进入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读中找依据法,训练快速阅读。〕

4、抓住重点段落精读课文,探究“转败为胜”的原因。

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找到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进入课文情景中想一想,摆一摆,做一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注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5、了解人物,知道孙膑献计的根据

6、小结,启发教育

7、布置作业

请你以不同的身份(如大臣、百姓、儿子、父亲等量齐观给齐威五写封短信。信中的内宾可以是献赛马良策,也可以是委婉的劝说批评等。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四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新词。积累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2、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说教法和学法: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这个在地震后的黑暗废墟下,呆了三十八个小时,却能保持镇定的孩子,这个在获救时,首先想到别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处境下,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呢?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 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 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 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 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 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理念:"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有情赏读"旨在引领学生回读原文,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读课文,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将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五

1. 教材简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2.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 积累课文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统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巫老师采取引导法,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巫老师的这一节《孔子拜师》第二课时的课堂结构是:复习生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1. 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 质疑导向。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巫老师就此引导学生质疑:“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

3. 探究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根据提出的问题,巫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探究,探究定向后,巫老师又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巫老师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巫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版书,版书设计做到简洁明了,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词句:如(1)“风餐露宿”;(2)“日夜兼程”;(3)“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即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巫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请用谦虚的语气读出孔子与老子的对话等。

4. 学习升华。经过学生的探究体验,最后巫老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六

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是三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主题。爱是什么?该怎样去表达?则是我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引领孩子思考的问题。

《好汉查理》是这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课通过讲述一个自称好汉的调皮男孩查理在帮助一个小女孩杰西的同时,也得到杰西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互相友好的帮助中,查理也改正了自身缺点,下决心做一个真正好汉的故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尊重这种关爱的重要性。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从事件的发展中发现查理的变化。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要让大家明白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消除戴“有色眼镜”看人、给人定位的不好现象,互相关爱。

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突破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和杰西各自的思想感情。

2、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难点

理解查理在与杰西的交往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突破

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多读多讨论,理解好汉查理从众人眼中的调皮孩子到小女孩杰西眼中的好伙伴的变化,从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白查理决心做一个真正好汉的原因。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老师的问题在和同学的讨论中读懂课文。

2、教师帮助学生理出事情的发展顺序,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体会查理的变化及原因。

教师准备

1、仔细研读教材,整理课文内容,精心准备相关课文问题。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我班现在共有学生51人,基础都比较薄弱。尤其是阅读方面,由于平时所涉猎的范围比较狭窄,加之以前训练较少,阅读理解能力偏弱。

三年级的学生,需要锻炼默读能力了。为了下学期更好的教学,需要在本学期最后的时间里加紧朗读、默读能力的培养提高。本课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多读多想多思为主,教师应摆正心态,避免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

预习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七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

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1) 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

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尖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

(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并背诵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

词语。

(2) 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3) 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

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

(4) 指导感情朗读

(1)运用“读——划——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 投影出示练习题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唧唧的叫着,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一下水面。

①按课文内容说一说

②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3)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4) 指导背诵,强化记忆。

(1) 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 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 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自由创作一张春景图,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绘出来。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 燕子

赶来 (增添生机)

飞行 (快)

停歇 (五线谱)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八

苏教版实验教材,p95——98第17课《石头书》。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各种石头、生字卡片、电脑课件。

1、同学们,再一次看到大家,老师心里很高兴,所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礼物,这第一件礼物就是:出示语文书,问这是什么啊?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语文书用什么用么?(生答)说得真好,老师带来的的第二件礼物就是:出示石头(生答)其实这也是一种书,他同样教给我们知识,这叫做石头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2、板书课题:17、石头书(齐读课题)

3、当你们第一次读到这一课题,读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

(1)石头怎么能做书呢?

(2)石头书有多重啊?

(3)石头书的作者是谁?

(4)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

(5)石头书有什么作用啊?

过渡: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啊!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石头书,你们来看看里面有哪些学问?(课件)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富有想象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石头书的。

1、出示自学要求。(投影)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词语自学情况。

(1)快速认读生字。(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学生认读词语。(投影)

4、检查读书自学情况。

(1)师生分句对读。

(2)男女生分节对读。

过渡: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那他们都看到了哪些呢?

5、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

6、小结。

学到这里,你们觉得石头书到底是一本()的书。(课件)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头书里有很多知识,里面既有字,还有画,那这些字啊、画啊是怎么形成的,石头书里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将下节课来学习。

1、指导写法。

2、学生描红。

字:雨痕、波痕、矿物

17、石头书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通过多遍朗读课文,以老师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九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乞巧》这首古诗。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大块来说。

《乞巧》所在的但愿,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把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会2个生字,3生个词。

2、会背《乞巧》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也就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达成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丰富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诗内容浅显,但意义深远。在教学中,我力求在品析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在感悟少女们追求幸福心愿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切入主题

同学们,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三、品读赏析,渐入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

3、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全班齐读

师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环节的设计,我努力通过课堂教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学会交际。】

2、(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

3、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两行诗连起来读。

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直留在人们心中,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请看大屏幕资料袋的内容。(学生自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向织女乞巧)

(1)人们向织女乞巧什么呢?(心灵手巧)

(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乞巧》比赛说课资料

2、、(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4、(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5、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此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能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

7、师指着图:这些古代的女孩子们到底在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什么呢?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此环节的设计,是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学生的情感告白,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8、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9、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四、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五、指导写字。(乞、巧)

六、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乞巧

智巧心灵手巧

幸福

本课的板书形象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达成了三维目标,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维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自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十

(一)内容说明

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这是一篇讲述了利用互联网跨越国界救人的感人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芬兰女孩苏珊在与美国男孩桑恩网上聊天时突发疾病,危在旦夕,桑恩利用互联网在一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助了她。学习本文,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正是互联网的方便、快捷,才能为人们的爱心救助、为苏珊战胜病魔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我们也会为互联网创造的奇迹而感叹。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网、苏”等10个字,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

3、 情感目标: 通过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激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热情。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新词。

2、 通过读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感受当时紧急的情形。

教学难点: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我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磁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抓住时间这条主线,牢牢掣住“呼”与“救”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整个事件发展过程、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既感受了网络的快速与便捷,又领悟了网络故事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自学、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上台表演或单独发言等方法,在全体学生的朗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这里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 设置悬念导入

在第二课开课时,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1—4自然段内容,课件显示时间:将近6点。提出:“桑恩看到苏珊的求助语,会怎样做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形成了积极的阅读期待。

2、紧抓重点词句

教学第5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自读,弄清苏珊打出救助语后桑恩的反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桑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体会他的心理活动。如“凝视”是怎样看?请学生上台表演出来,接着指导朗读句子“你在什么地方?”,体会并读出桑恩想知道苏珊在哪里的急切心情。从“吃惊”一词了解美国与芬兰间距离一万五千公里,面对面实施急救是来不及的;借助“商量”一词揣摩桑恩和妈妈的对话,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最后齐读全段,指导好学生朗读的节奏,读出桑恩心情的急促。

3、训练合作学习

教学第6自然段时,文中出现了省略提示语的对话,为使学生不至于将艾眉、桑恩的话混淆了,我先请学生默读本段,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两人的话语,然后同桌分角色朗读,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练习朗读、纠正刚才划线时出现的错误。最后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此时课件显示6点14分,连线美国急救中心。

4、体会重点情境

如果把本文比作一首歌,那么第7自然段无疑是这首歌的高潮部分,鼓点越来越密集,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苏珊命悬一线,艾眉吩咐桑恩,叫苏珊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桑恩照办了。艾眉是如何吩咐、桑恩又是怎样照办的?我请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和对话,意在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吩咐”“照办”。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句句。此处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充分体会到桑恩的两个“粗体大字”“挺住”犹如两只强有力的大手及时给了苏珊以支撑和安慰。

本段的几句对白“我感到眩晕。”、“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苏珊好久才回答出的“痛,痛得更厉害了。”及桑恩最后喊出的“她在学校里。”显示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苏珊的病情越来越重,桑恩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眩晕是什么感觉?学生通过回想、描述,体会苏珊的困境,尝试读出她的痛苦和桑恩的安慰语气:《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指导读“痛,痛得越来越厉害了。”和 “她在学校里。”两句时我请几位学生尝试读,对学生的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停顿的处理等不作硬性的规定,让学生自己品味和评论,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评价,并适时地进行范读,因此学生仿佛就置身于那十万火急的情境之中,朗读兴趣受到了充分的激发,读好课文的信心更强,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

在齐读第八自然段后,课件分别显示十分钟后连线芬兰急救中心和几十分钟后苏珊获救。这样的设计使事件的发展过程根据时间顺序得到显示,使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得到了更直观的体现。

5、拓展思维练习

在教学的最后,学生体会到国际互联网以其特有的方便和快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哪怕远隔千山万水,也仿佛近在咫尺。苏珊的被救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可贵的互助精神。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们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人们心与心的距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精神多么感人!正当学生感叹之时,我提出“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励他们课下继续探寻新知。

6、自主学习生字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厉”字,里面的“万”字的横划稍长,要写得半藏半露。

网上呼救

网 络

苏 珊(呼 ) 桑 恩(救 )

芬兰急救中心 美国急救中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十一

这个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样发现这些特点的。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揭题

(一)猜谜语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动物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猜猜它的名字。(出示谜面)同学们都很聪明。

二、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前面作了提示,指名学生朗读

4、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5、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

1、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勾画出来,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

(生自读并标注)

2、全班交流: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分角色读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

3、细读老人的话。

4、听了老人的话,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的。”这里的“忿忿地”是什么意思?老人怎么回答的?从“不紧不慢”种体会到了什么?(很冷静,胸有成竹)

5、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再读课文

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画出来,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用“~~~~~”画出来。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两人分读“看见”的内容,“知道”的内容。

(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6、句式训练

1、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

2、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是因为()。

3、老人说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是因为()。

根据老人这一串的推测,最后总结出:应该顺着()去找,才能找到骆驼,后来,商人果然()

四、说话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五、总结

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板书

课后小结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十二

我说课的题目是《灰雀》。我的说课主题是—读故事,品对话,识名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资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的重点在于讲述名人身上平凡的小事,让学生从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而本课描述的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一只丢失灰雀时,遇到将灰雀抓走的小男孩,并通过交谈促使小男孩将灰雀放生的故事。故事体现了列宁关爱小朋友,尊重小朋友,善解人意的优良品格。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去体会名人身上的优良品格。

巧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激趣导思,突破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当“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动态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灰雀”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寻找丢失的“灰雀”为主线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去领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因此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诚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法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见解,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生成和升华。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读、 思、品、议、说、写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读人物内心,思课文所写,品文中语言,说心中所想,学习作者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句子,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如下五个环节:

一、情景导学 提出问题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揭题。

1、读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结合图片)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自主学习 尝试解决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 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注意“诚”、“蹦”等后鼻音。

课件出示词语:郊外 散步 胸脯 仰望 欢快 或者 严寒 诚实 可惜 肯定 果然 面包渣 白桦树 欢蹦乱跳 自言自语

(分行出示,请同学做小老师,带读,识读,齐读)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有了这段故事。我们先来看看漂亮的灰雀吧。小组合作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灰雀,用横线把它画出来。然后讨论交流:灰雀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优秀小画家。

四、展示评研运用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并尝试分角色表演。评选出最优秀的一组,在全班内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五、巩固达标拓展深化

多媒体展示导学卡—达标拓展性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达标测试题,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抓住“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这一语文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想像并练笔小柱子是怎样暗暗练绝招的,从中感悟道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求知的愿望。

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愿望。

1、朗读法,通过朗读,将孩子们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这是使孩子们喜欢上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运用自读、小组讨论读、自主选择读、扮演角色读,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讨论探究法,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读写结合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做东进行想像写作训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蕴含哲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感悟。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中人物的本领高超,说说他们的本领是怎么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结并指出:孩子们,这都是他们的绝招。你知道什么是绝招吗?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几个小伙伴的绝招。

如此导入,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赶快打开课文,看看他们都有些什么绝招,自由朗读,注意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再出示本课难读词语:孩子们读的真认真,这里有几个词语很难读,谁来试试?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这次你可以快速的浏览。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快速度读了课文后,我问,你能用“尴尬”和“羡慕”这两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并及时表扬学生真了不起,这么长的文章竟然读成一句话。

三年级,虽然向阅读教学过渡,但字词教学还是占主要成分。以课件展示难读词语,帮助学生读准字词,读通课文。阅读包含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的过程,在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和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说学情篇十四

本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一颗爱心贯穿全文,就是要让孩子们从故事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得博大爱心。在课堂上,我抓住“不在乎”不放手,从“不在乎”感受内心的“在乎”,从字里行间“覆盖着皑皑白雪”,“一整天”等,从插图中贝蒂跪着,捧着,呼着热气,从贝蒂这个点,我又带着孩子们看到了居民们的“纷纷”,“冒着”,“顶着”,“踏着”,这里我主要采取,图文结合,以读促情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也在我的逐步引导之下感受、领悟,从而上升到情感。

我们常说,字,词,句,段,篇,词语是支撑着文章的框架,可见词语教学是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本着这样的理念,在课上我多次努力将学习词语与对话文本融为一体,努力使得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抓一词学多词

在课前谈话中,我安排了一个猜字游戏。一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二来通过联系生活,让“专列”一词与生活中的“专卖店”、“专柜”、“专家”、“专访”相关系,既积累了带有“专”字的词语,又从一个个词义中领悟了“专”字的意思,进而通过“专机”引出什么是“专列”,这样对“专列”一词的理解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2、抓词语悟整段

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整个段落进行了对话。如:在理解“饥寒交迫”时,创设情景“小燕子饿得都已经……就这样趴在……瑟瑟发抖着,任凭北风呼啸,任凭大雪纷飞,这就是(饥寒交迫)”。又如谈到“长途跋涉”时,我充满感情地说道:“是呀,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飞2个多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一路上,燕子顶着风雨,带着伤痛,它飞过美丽整洁的城市,飞过波涛翻滚的……,飞过黄沙飞扬的……,飞过……飞过……,此时此刻的燕子是多么的疲劳”,这样既是给学生补充一定的资料,同时又借助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长途跋涉”、“饥寒交迫”的意思,感受到濒临死亡的燕子的那份可怜与无助。

3、抓一词带篇章

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体会从一个个文字中所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呢?是词语,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扶手。

学生交流“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时,我便带着孩子们紧抓“不在乎”,从不在乎中读到贝蒂心中的在乎,从贝蒂的在乎,再读到人们心中的在乎,从人类的在乎到燕子的“致谢”,由理解“在乎”,到对课文篇章的理解,一气呵成,读写结合,让人和动物间这篇和谐的乐章在读文,品文,写话中幽幽地奏响。

本着每一堂课都是成长中的课,每一堂课总会带给些许思考,如我那不太成熟的词语教学,如何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又如励老师谈到的“学生读得蛮好时,我们教师该放手,可以在写话时多给孩子时间……”是呀?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适时放手,那如何学会放?我想那定要在预设中下好工夫,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

标签:2023年 年级 三年级 语文 文说 课稿 学情 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