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篇一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背诵5-7节。
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运用比喻手法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
4.感受刺猬的聪明、伶俐,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在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位动物朋友(出示图片),我们先来认识他们。右边三幅图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本领,你们能用“谁能干什么”这个句式说说他们的本领吗?(指名交流。)
2.除了这三位动物朋友,老师今天还要介绍一位神秘的朋友给你们认识,小朋友们预习了课文,一起说出这位朋友的名字?(刺猬),它有什么特点?(浑身长满刺)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和这位“带刺的小动物”交个朋友吧。出示课题,齐读。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书读读课文,瞧一瞧小刺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出示朗读要求,思考:课文写了关于小刺猬的几件事?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这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3.指名思考题,师小结并板书——偷枣,击退大黑狗。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过渡:到底是多么诱人的枣儿会吸引这位带刺的朋友来偷枣呀?从书上找出描写枣儿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1.指名交流,并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2.这是一句比喻句。把红枣儿比作?(玛瑙)老师这还有一句话,自己再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指名交流。(喜欢第一句,抓住红枣儿的“动态美”、“数量多”和“香味”来体会比喻句在表达上的妙处,以后写作文也可以运用比喻句把句子写生动。)
4.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红枣儿的美和诱人。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一件事“刺猬偷枣”。
1.过渡:小朋友们读得可真好,小刺猬听见你们的朗读,他就忍不住来偷枣啦。你们预习过了课文,你们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刺猬偷枣的本事吗?(高明)理解“高明”(技艺高超)
2.为什么说刺猬偷枣本事很高明呢?请小朋友默读课文2-9小节,按照顺序找出刺猬偷枣的句子,读一读,并圈出它偷枣的动作。
2、指名交流句子,并逐句圈出刺猬偷枣的动作。
①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杈,又爬向伸出的枝丫……[]
这句话中有哪些刺猬偷枣的动作?(爬)刺猬是怎么爬的?(诡秘)理解诡秘(隐秘)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小刺猬偷枣可真小心谨慎啊,所以——(学生接读)。
过渡:小刺猬爬上树是为了干什么呀?找到相应的句子。
②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交流动作“摇”。理解“兴许”(也许)。爬上了树小刺猬开始摇红枣儿了,摇红枣的时候刺猬先停住脚,然后——(学生接读)
从这两句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可以归纳出刺猬偷枣的第一步是爬树?(摇枣)板书:爬树摇枣
过渡:红枣儿掉到地上了,小刺猬还呆在树上呢?它该怎么办呀?
③我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树上那家伙“扑”的一声,径直掉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交流动作“掉”。刺猬是怎么掉下来的?(径直),理解径直,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刺猬是怎么掉下来的吗?(笔直)。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刺猬偷枣很高明?
指导朗读,对呀,刺猬这小家伙不仅聪明,而且速度特别快,趁我还没弄清楚它想干什么,树上那家伙就——(学生接读)
过渡: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是为了干什么?能用你划的句子说说吗?
④它匆匆地忙碌着,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又“扑噜”一下,就地打了一个滚。你猜怎么着?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兴许是怕人发现,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飞快地跑去了。
交流动作“归、滚、扎、驮”。(板书)理解“归”(把散落的东西堆到一起)兴许(也许)
对于散落一地的红枣,小刺猬可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匆匆地?这小家伙偷枣可真高明呀!
指导朗读:看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把这段话读好,老师读每一句话的开头,你们接下去。
3.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刺猬偷枣的本领可真(高明),它先?(让学生看着板书说“爬树摇枣”,接着?(落地归枣)再?(打滚扎枣),最后?(驮枣快跑),分别板书。
4.老师这里有个动画记录了刺猬偷枣的全过程,你能看着它和板书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刺猬是怎么偷枣的吗?(老师提示可以用上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5.指名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1-2人)
6.刺猬偷枣的本领可真高超啊,让我们的小作者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9小节,全班齐读。(理解“钦佩”找近义词)
7.你们瞧,作者把刺猬称为?(小东西),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刺猬怀有什么感情?(喜爱)
(三)学习“斗大黑狗”,体会喜爱之情:
1.师:作者怀着喜爱的感情非常生动地描写刺猬用背上的刺偷枣的情形,让我们不由地钦佩它本事高明。接着,作者又叙述了刺猬斗大老黑的过程,更是活灵活现。刺猬是怎么斗志大黑狗的?
默读10-15小节,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刺猬可真鬼,一个个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洒满月光的庭院里,如同长着几个“仙人球”似的。大老黑很快掉过头去,“呜呜”地哀叫着溜走了。
3.刺猬是怎么打败强壮的大黑狗的?说明刺猬怎么样?(聪明,机灵)小作者看着这一幕,用了一个字来形容智斗大黑狗的刺猬,是哪个字?(鬼),这个“鬼”字在这换成什么词语?(聪明,机灵)
4.指导朗读,男女生赛一赛,看谁能把刺猬和大黑狗相斗的过程读得生动。
5.师:爸爸也看到了这一幕,他用两句话告诉了小作者一个小知识,我们先把这两句话读好,分组读。
6.第一句话爸爸告诉了我们一句谚语,说明了刺是刺猬的什么?(护身法宝)
板书:护身法宝
7.听到爸爸的解释,我更加喜欢小刺猬了,又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出示15节,齐读。
(三)小结:
小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生动地记录了刺猬的两件事,表达了他对刺猬的钦佩、喜爱之情。希望小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学会认真观察,发现更多有趣的事和物。
板书:
偷枣儿→爬树摇枣、逐个归枣、打滚扎枣、驮枣快跑→本事高明
15、带刺的朋友
钦佩、喜爱斗大黑狗护身法宝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篇二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自学“诬告、辩护、蒙冤受屈、关键、质问、毫不含糊、彻头彻尾、发誓、赌咒、骚动、揭穿、宣告”这些词语,会区别“辩、辨、辫”;用正确的笔顺书写“诬”,会读出“质问”的语气。
2、在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诬告、辩护、揭穿、宣告”这几个词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熟读林肯最精彩的辩护词,在理解内容、了解表达顺序的前提下能按顺序,用自信、肯定的语气复述这段话。
4、联系上下文,想象“法庭内一片寂静,接着便骚动起来”的时候,法庭上的人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1、读懂林肯辩护词中根据事实判断、推理、分析的一段话,理解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
2、熟读林肯最精彩的辩护词,在理解内容、了解表达顺序的前提下能按顺序,用自信、肯定的语气复述这段话。
一、介绍林肯,引入新课。
1、(媒体:图片简介)
师:图片上的这个人是——(林肯),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林肯。
2、出示句子:林肯是美国历的一位总统,他早年当过律师。
指名读句。(注意:早年)[就是多年以前]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林肯早年做律师时为别人辩护的事情。
齐读课题:25、律师林肯
3、律师这种职业是干什么的?(为原告或者被告辩护的人)
师:这篇课文中林肯为是为——(被告)辩护!这是到底是一起怎样的案子呢?学习课文后你们一定会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除了律师林肯,课文中还写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在案件中分别是什么身份?
2、反馈自学情况:
[1]接龙读课文。
[2]交流:除了律师林肯,课文中还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随机板书:阿姆斯特朗、福尔逊(读清音译外来词)
[3]理清人物在案件中的身份。(交流随机板书:被告、证人、原告、律师)
三、学习2-6节,理清层次,知晓事情的起因。
1、默读课文2-6小节,想一想律师林肯为什么要为被告阿姆斯特朗辩护?找找有关句子来回答。
交流板书:辩护
(a、基于对被告的了解和对朋友的情谊b、觉得案子有疑点和漏洞,证人诬告c、作为一名律师肩负的伸张正义的责任感)
2、师:基于对被告的了解和对朋友的情谊,林肯主动——(承担了被告的辩护律师)。
通过认真研究案情后,林肯觉得案子有疑点和漏洞,他断定被告是——(蒙冤受屈)
作为一名律师,为了伸张正义,林肯要求法庭重新审理这个案子,并决定——(从证人身上打开缺口。)
3、师:但是证人福尔逊因为被诬告人收买,因此他一口咬定——。(媒体出示)
板书:收买
(转述证词)
证人福尔逊说:
师:在法庭上,林肯又是如何一步步从证人身上打开缺口的呢?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7-16节。
四、学习7-16节,突破难点,理解事情的经过。
1、轻声读7-13小节。
媒体出示
思考:林肯质问了证人哪三个问题,用直线划出来?想想林肯的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副板书:日期,人物,方位,时刻)
(1)指名读7-13小节。
(2)交流反馈,指导分角色朗读。(质问的语气)
2、师:林肯在证人福尔逊确定自己的证词后,郑重向大家宣布证人福尔逊是个——。
(什么叫“彻头彻尾”?)
3、引读14小节,要求学生读出质问的口气来。
4、师:面对人们的质问,林肯胸有成竹地进行了陈述,指名读15节,听听林肯是怎样推断出福尔逊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呢”?
[1]出示林肯的辩护词出示图片,边看边理解。
[2]指导读这一节。(胸有成竹、自信)
[3]出示图片和福尔逊的话,找找图与证词的矛盾之处。
[3]根据提示同桌练习说说这一节。
a:10月18日应是月,11点钟的时候月亮已经,即使,月亮也。月光从往照。而在东边;在西边,福尔逊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二、三十米外看清阿姆斯特朗的脸的。
[4]齐声朗读。(读出质问的语气)
小结板书:揭穿诬告
媒体演示:诬告
5、学习课文16节。
师:法庭内先是一片——,接着便——,法庭上的人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完成填空。
法庭上一片寂静是因为,接着人群骚动起来,是因为人们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还有人说:“”终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五、学习17节,小结全文,了解人物品质。
林肯正是用扎实的天文知识揭穿了证人的谎言,使阿姆斯特朗被宣告无罪,而林肯也成了当时美国最有名的律师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篇三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这里的“婴儿”指谁?婴儿怎么能“走”?
说明: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途径。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又直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进入课文学习。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学习“剿”,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围剿”。#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说明: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如何来了解长征呢?课文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找,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了解了长征,又训练了语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说明:这是一篇采访稿,因此写作方法与平时学习的课文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文中了解不一样的写作方法,知道因为主人公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显得亲切、真实、动人。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2)交流。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说明:学生刚开始学习概括,教师要从方法上进行指导,循序渐进,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会归纳。在学习过程中,以鼓励为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只要基本内容包括即可。
3、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1)读第4节,根据提示,小组内概括第二件事。过封锁线时。
(2)交流。
(3)比较: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过封锁线时,“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哪一句话意思概括更清楚?为什么?
(指导学生概括时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说明:通过比较,再一次从归纳的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
4、读第5、6节,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突围时,。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
(1)突围时,“我”被父亲颠落在路边,幸亏被老乡捡到,才回到父母的怀抱。比较“丢”和“颠落”。
(结合“一路冲杀”体会用“颠落”一词的准确性。)
(2)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为“我”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联系上下文理解“奄奄一息”。
说明:词语训练的一个特点是不脱离语言环境。在概括事件的过程中进行词语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领悟其中的含义,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6、现在你就是贺捷生,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把四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节。
1、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1)引读第3节。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2)看录像,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师: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
2、说说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学生交流。
师小结: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说明:通过朗读和观看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感受长征精神,体会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3、读最后一节,说说“走”的含义。长征时的贺捷生只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一直激励着贺捷生。
五、拓展练习
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你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你的伙伴或家人听,注意人称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篇四
一、通过文白对照,让学生掌握《精卫填海》的文言大意。
二、了解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特点。
三.懂得故事背后蕴涵的精神。
一、课件展示精卫填海图,激趣导入
1、展示图片“精卫填海”,观察“精卫”的样子: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有点像乌鸦。
2、它是谁?回忆读过的“精卫填海”故事。
二、出示《山海经》中文言文片段,文白对照,学习神话
1、出示《山海经》中文言文故事片段《精卫填海》,教师在音乐声中诵读故事。
2、学生跟师学读文言文《精卫填海》,注意句读,读出味道。
3、借助注释或组词语,初步理解文意。
三、阅读白话文《精卫填海》,文白对照,走进故事
1、小组成员开火车轮读故事,扫除生字障碍。
2、小组展示朗读情况,进一步感受故事情节。
3、进行文白对照,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1)在白话文旁将对应的文言文内容写上,注意整洁、美观、有一定速度。
(2)同桌互查文白对照情况。
(3)集体交流文白对照情况。(一生读文言文内容,一生对应朗读白话文内容)
四、再入文本,体会神话人物精神品质
再次浏览白话文故事,讨论交流:
1、精卫为什么要填平大海?
2、精卫能否填平大海?(可拟题辩论:你赞同精卫的做法吗?为什么?)
3、从精卫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宁死不屈,斗志昂扬、坚持不懈、矢志不渝)
4、遇到困难时你会如何对待?
五、作业拓展,深化认识
1、续编故事:《小精卫填海》。
2、将故事编成课本剧。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件篇五
1、能正确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放肆、哭笑不得、桅杆、龇牙咧嘴”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清文章中人物的关系,复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写话训练,以获救后孩子的口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课件
一、导入新课
以作者简介引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
1、先来认识一位作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这段话。
2、这堂课,我们将学习的《跳水》一课也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惊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这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船上还有一只调皮的猴子,一位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船长和他的儿子。
二、整体感知
(一)通读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轻声地读课文。你能在这些括号中填上一个词语吗?
2、学生交流,填写。
3、前阶段,我们重点学习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看着这个板书,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我们刚才根据板书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有没有发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归纳出学习方法:
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能帮助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6节。
1、原来在极度危险的时刻,是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他是怎么说的?
(1)轻声读读这两句句子。
(2)师指导朗读。要大声,要急切的语气。
2、请学生质疑、解答。
为什么父亲拿枪瞄准儿子?为什么父亲命令儿子向海里跳?
3、小结:
因为父亲意识到孩子此时遭遇了最危急的时刻,所以命令儿子向海里跳。
4、过渡: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船长面对自己的孩子要用如此严厉的命令口气?我们下节课作一番深入的研究。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齐读全文。
2、不看板书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