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眼里的中国文化800篇一
从小,我便知道中国的“十大名胜古迹”之一的长城。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使我知道了长城修建的艰辛,它是无数的百姓用鲜血堆建起来的。随着成长时知识的逐渐积累,见闻的不断广泛,让我了解了长城的更多信息。
长城之所以成为万里长城,是因为它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为地域不同部落联盟袭击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它的长度达上万华里。万里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我之所以喜爱它,并不是因为它多么难得,多么独特,而是因为万里长城代表的是中国,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而成的,表现了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更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众志成城,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
我之所以喜爱它,是因为长城穿越时空,历经沧桑,纵横十余万里,上下两千多年,伴随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兴衰更替和荣辱变迁,也是光辉灿烂中国文化的厚重载体。
我之所以喜爱它,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多少文人志士长啸高歌,全方位的描写长城,歌颂戍守长城将士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英勇奋斗的精神,反映统治者在修筑长城时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揭露其昏暗和腐朽。这些有关长城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铭记碑文,雕刻构筑等,以它们独特的内容和风格,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之所以喜爱它,是因为它本身的艺术感,无论是庸关云台的石雕,雁门关的砖刻,都巧夺天工,因地制宜,因材构筑,都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华艺术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我之所以喜爱它,是因为它谱写了响彻云天的英雄乐章。长城不仅是古代中国的御敌屏障,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国人民高唱着“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一种多么高贵的象征啊!
如今,长城已被人们形象化为坚如硬石,无往不胜的象征和胜利的标志,人们对长城寄托了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期望,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的长城,正在焕发着光芒照耀着我们。
江山留胜迹,长城换新姿。巨龙般的长城,将与神州大地同在,与中国文化并存!
我眼里的中国文化800篇二
中国,一个富有炫彩的神秘国度,她历史悠久,耐人寻味,文化多样,各显神通。
炎黄子孙眼里的中国文化,拥有者至尊的无可动摇的地位,她博大神秘,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当然,这有一丝自恋的情感夹杂在其中,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在洋人眼里,中国文化又是怎么样的呢?中国又是怎样的呢?
唐诗宋词元曲,唐朝国力昌盛,黎民安居乐业,思想空前开放,而诗词也得以毫无保留的发展,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洋人眼里的唐诗是神奇的,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一抹新的朝霞,不单如此,洋人更是认为唐诗深奥难懂,记得一次老外参加中国“汉话桥”,翻译“一片冰心在玉壶”时,经翻译成了“把心冰了之后再放入玉壶中”,可想而知,唐诗是多么的神奇,中国文化又是多么的绚丽多彩。
千年之后,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带出去的是物产,而引进来的则是异域的风情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之相融,传承并发展下去,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起初乃一介草民,后竟建立起一个帝国,一个朝代这反映的不恰恰是所谓的“草根文化”吗?只要我们坚持,我们肯拼,那我们必定会创造另一番新天地。宫廷内部,危机四伏,步步惊心,而明朝的建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叔叔朱棣造反,侄子被逼无路可走,最后竟销声匿迹,可谓“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不正反映着中国的“争储”文化吗?
百年之后的清朝,满洲人铁骑踏破中原,雍正帝未即位前不也曾与几位阿哥上演过“九子争嫡”的闹剧吗?他即位后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思想开放,与西方文化日益交融,各民族文化也大放异彩。当然,对于这些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全盘吸收,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做一个真正的拿来主义者,我们还要理性地选择好的文化基因,并使之传承发扬下去,创造出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中国文化。
当前,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方式方法也更为便捷,那么,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以便我们吸收借鉴,更要主动地推动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我眼里的中国文化800篇三
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你心中的全部海洋。——题记
我说中国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涩的焦灼、凄苦的迷离,构建了华夏的高阁。
回望历史,我们无法不直视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无法躲避他们脸上长流的泪。那泪,是一种包含,包含了人生诸多的坎坷,包含了时代留下的痕迹,包含了中华文明蹒跚的脚步。
你看,李煜在哭,哭声中是他朱颜改的悲哀;陆游在哭,哭声中是他北国久失的无奈;杜甫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国强的期待;李白在哭,哭声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态。泪,飘洒。你听,苏轼在泪中低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在泪水里默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泪,表达了千种风情。
我听到阮籍呼号,“天下无智者,使竖子成名”,为穷途而哭,那是魏纷乱的愤恨之泪;我听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还秋风又还寂寞”而双泪长流,那是南宋败落的无奈之泪。泪,记录了一个时代。
中国文化,也许正因为这些泪流满面的感伤文人才有它更为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些泪,又几经流传,流在后人的眼中。我们无法忘却这些感伤的文人,他们对人世的种种必然丢失不能对之以坦然,对人世必有的缺憾总耿耿于怀,他们无法安宁于生活的定数,然而却既不能战胜世界又不能战胜自己。这样的现实于是只能由泪来承担。
是的,一个又一个,一代接一代,悄然而来 ,溘然而逝,终于留下了风雨飘摇中的身影,流下了永不干涸的泪,而对无数的后人来说,则是流下了一个长久的永远的标志,一个属于东方的文化情结,一个不息地祈祷着昌盛的记忆。泪,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泪,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明;泪,于是折射着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
我总是这样想,在这个年代,我们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泪眼中无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国的文化。泪,不只是一种实物,我们应清楚地明白,泪是一种精神的包含,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得见一切。
原来,小小的一滴泪,滋润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原来,小小的泪滴,我们看见过去与未来。
从小小的泪滴中,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心灵史。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开头提出论点“泪,是一种包含,包含了人生诸多的坎坷,包含了时代留下的痕迹,包含了中华文明蹒跚的脚步”;主体部分发掘历代著名文人泪水的情感含量,升华泪水的文化价值;结尾总括全篇“小小的一滴泪,却滋润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观点新颖,结构严谨,让人耳目一新。
我眼里的中国文化800篇四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直让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自豪,但我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似乎只能从远处看,而不能轻视。看完《开学第一课》,我的民族自豪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我意识到,中国文化要想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我们普通人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传播和发扬。
在“寻根溯源”这个环节中,一位将近70岁的外国人理查德西尔斯(richard sears)花了20年时间整理甲骨文、铭文、印章等文字,把电子版《说文解字》放到网上供人阅读,在网上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
看到这里,不禁回忆起上课经常出现的场景:——抱怨汉字难学难写,却忽略了汉字背后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汉字的独特魅力。如果我们能认真看待《说文解字》,我们将更加珍惜我们深厚的民族文化。试想,如果一个外国人还这样,我们中国人有什么理由怕困难?
其实传播中国文化的方法有很多,只是我们没有想到而已。
丝绸之路起源于古代中国,以南海为中心,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和海上贸易路线,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现代中国的国际贸易也可以盈利,同时将我们独特的文化遗产传递给全世界。
《说文解字》电子化是科技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形式和光彩。科学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也逐渐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帮助。
孔子学院为全国各地的汉语爱好者提供学习汉语的便利,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所有国家对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都有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理解后的认可,认可后的喜爱,都为弘扬中华,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渠道。
当然,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正在看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它通过电视向观众介绍中国文化,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这个观众。《战狼2》也通过电影刷新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电影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传承五千年以来,得益于几代人的传承。今天,传播中国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希望我们都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让中华文化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共辉。
我眼里的中国文化800篇五
今天是天一校园艺术节,学校组织我们少年部观看了一场由着名锡剧演员特意为我们展现的锡剧表演。
演员们共表演了《珍珠塔》、《双推磨》、《李三娘》、《小夫妻相会》、《双玉蝉》和《赠蝉》等锡剧中的经典传统曲目选段。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歌舞,有形体,有对唱,有单唱,有表演唱。精彩不断的表演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锡剧顾名思义,就跟无锡有着不解之缘。但我们大部分同学却都是第一次欣赏锡剧。因此我们全程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竖起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
主持人告诉我们,锡剧是无锡的传统戏种,距今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它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深受无锡人民的喜爱。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现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剧的角色和京剧一般,分生、旦、净、末、丑,其中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出现得较多。
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锡剧基础普及课。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台上抒情优美、悦耳动听的音乐,演员们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向平时对传统戏剧毫无接触的同学们展示了传统艺术别样的美。此次活动,使得锡剧走进了同学们心里,让锡剧更具象的传播,让锡剧这个地方戏有了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多的观众。
一台表演,一堂戏曲,看似与学校课堂无关,但却实实在在的融入到了教育教学的课堂中。这台节目不仅让我饱了眼福,更让我长了见识。锡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让它能永远地传承下去。然而,现在我们小一辈对锡剧却知之甚少。这一方面因为包括锡剧在内的戏剧那慢悠悠的唱腔与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似乎不太相配,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曲目缺乏时代感,感觉离我们生长的年代太久远了,多听两遍估计就会使人兴味索然。更达不到百听不厌的地步。
因此锡剧要想作为中国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锡剧这一传统地方剧种只有在我国传统的基础上固本纳新、与时俱进,才能长远发展下去,为人们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这些包括锡剧在内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拥有更广阔的前景。而不是只能作为一个个冰冷的名词被列在文化遗产名录中。希望我们的后人也同样有欣赏到这些艺术的眼福。
我眼里的中国文化800篇六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或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对身边的中国文化反而不以为然了。直到司美来到我家,我才懂慢慢发现身边的中国文化如此迷人,它们才是民族之魂。
司美是我家接待的一位美国高中交流生。她有着高高的个子,一头蓬松的棕色短发,浓眉下一双蓝眼睛亮闪闪的。她额头高高的,脸蛋红彤彤的,笑起来露出两排整洁无瑕的牙齿。
“欢迎司美来我家!”――这是我在门厅的白板上写的几个龙飞凤舞的中国字。司美看了很是激动,不仅因为高兴,更因为喜爱。司美很喜欢文字,她曾在美国的学校学过一两年中文,她认为汉字非常有灵性,写起来就像画画一般。我带司美去湖南省图书馆参观一个大型中国书画展。一进展馆,她缓缓地移动脚步,嘴里不时“啧啧”地赞叹着。不久,她停在一幅草书作品前――那是仿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雪》。细心观摩半晌,她对我说:“这汉字写得真漂亮真有力!”只见她用手比划着,眼神发亮,眉毛翘得老高。我问她: “司美,这是你第一次看中国书画展吗?” 司美笑着说:“是的,谢谢你。中国文字太神奇了!”我愣住了,这些我们天天都要打交道的方块字竟让一个外国人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我不禁对这些“方块们”肃然起敬起来。
司美与我一样,是一个十足的“吃货”,我们约定,各自做一份自己国家的特色风味食物,然后交换品尝,看看谁做得更好吃。经过一番思索,我决定包饺子――还是猪肉虾仁馅的!司美则用烤箱做起了“pancake”――这是一种类似松饼、上面浇了枫糖的煎饼。这天晚上,我们一起吃了顿与众不同的晚餐,“pancake”pk“饺子”,各有特色,都非常美味!
司美在来中国之前了解到在中国有一种叫“放风筝”的活动,也想尝试一番。我帮司美挑选了一个小丑样式的风筝,带她来湘江边放。“小丑”可真像个杂技演员,你看它快速地在地面上跑着,又“嗖”一下腾了空,到了空中,它更大胆了,一会儿翻着跟头,一会儿左右摇摆,一会儿又玩倒立,嘿,真有趣!看着“小丑”在空中表演着杂技,司美高兴极了!我们奔跑在美丽的潇湘大道上,欢声笑语也随着风筝高高飘扬起来,我突然发现中国文化是这么有趣!
司美在我家只呆了三个星期,在和她相处的日子里我开始留心身边的中国文化,品味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美丽和深沉!
我眼里的中国文化800篇七
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五千年情感的积淀,五千年智慧的凝聚。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黄河礼貌,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永驻心间。题记
当玛雅礼貌隐没于未知的空间,当古巴比伦王朝终结于漫漫硝烟,当古罗马斗兽场成为永久的遥想,当古埃及金字塔化身为玄妙的谜团惟有你,依旧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东方。挺过战火,挺过饥荒,你步伐坚定,意志坚韧,你教我怎能不为你倾心伟大的中华,伟大的传统,伟大的文化!
但如今,对于你,我在喝彩之时更多了份感伤熬过了无数的苦难,为何你要在繁縻的花开间独自黯然的凋零呢为何你要在这和平的年代里缓慢而沉重的迈向终点呢是为了不成为科技发展的绊脚石,让十三亿中华儿女过上更富裕的日子吗抑或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为了追求那份物质的满足而无情的牺牲了你,让你不得不与我们含泪诀别
不难发现,国画正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毛笔早被鼠标排挤到书架的角落,茶道在中原土地上逐渐失落:它们却在异域文化里日渐兴起,蓬勃发展。原先是我们的淡忘让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不难了解,一排满载美食的摇船,满足了游人们的舌头,却破坏了满载诗情画意的西湖水澄澈的美丽;如日中天的旅游热,将旅行社的口袋染成了金色,却给丽江古城的宁谧漆上了无法退却的乌黑原先是我们的过度开发让你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外来的敌人再强大也不曾将你击倒,你悉心呵护的儿女却轻易的将你伤得体无完肤;你赐予了我们礼貌后裔的光环,我们却在无知迷茫的脚步里将之粉碎。伟大的传统文化,请等等怀着无尽歉意的十三亿中华儿女吧!时间换得了科技的发展却唤不回消逝的礼貌,金钱弥补得了物质的匮乏却丰富不了虚空的精神。你已给我们造就了无可比拟的财富,所以,我们难道不应当放慢追逐科技的脚步,去捡起心灵深处关于你的记忆;我们难道不应当淡却金钱至上的观点,去治愈你那血淋淋的创伤么此刻,我们怀着让你在未来的五千年、五万年乃至五亿年的时间里依然君临天下的决心去弥补我们的过错,这样,你会停止呻吟,重舒眉头,展露笑颜,永远相随在我们的左右吗
所以,请等等我们吧,不要就这样离我们而去。把根扎下,心灵之花会璨然绽放;把根扎下,民族之树会枝繁叶茂。
我眼里的中国文化800篇八
看到由湖南卫视播出的《汉语桥》以后,我的心轻轻地触动了一下。一个个外国人由于喜爱中国文化而刻苦学习汉语的过程,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的语言和文字。
汉语
五岁的我,这时,我在家乡,说着方言。天真的我还以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语言。一天,在动画片里听见一种像我们家乡的方言,却又不是我们家乡方言的对话,我便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动画片里的语言,我有点听不懂?
妈妈说:那是普通话,与我们这里的方言有点不同。
那中国有多少方言?我不解的问。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种不同的方言。妈妈说。
我疑惑地点了点头
八岁的我,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我渐渐地明白一些以前不太明白的事,而且也渐渐接触了普通话。这要感谢电视,由于我迷恋电视,而电视里说的都是普通话,唱歌用的也是普通话。我喜欢唱歌,所以对普通话也就更感兴趣了。不过,家乡仍未改变。依久用方言交谈,家乡也没有几个人说普通话。除了长年在外打工偶尔回来的人用普通话。
十三岁的我,现在我已经了解普通话,也说着普通话。家乡随着发展也有人开始使用普通话来交谈,慢慢地,方言被淡忘。
这也是普通话的推广,大家都开始使用普通话,以后就不会出现听不懂方言而发生小摩擦的事。中国只有一种语言也挺好的。
汉字
说起中国文化,汉字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记得那次,妹妹跟我埋怨老师,就是因为她在考试时字没写好,答案明明是对的,却被老师扣了分。
虽然我在嘴上没说什么,但也不知不觉地想起了一些事情。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从古时的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书,尽管形态各异,但无一不是美观的。
但是,与之相比的是我们现在的书写态度。如今的规范字明明是楷书,却把它写成了标致极了的草书。中国的楷书又叫方块字,顾名思义,一横一竖都是极有讲究的。但现在的学生,一笔一画都是歪歪斜斜的。在《汉语桥》中,诸多外国友人苦练汉字,作为中国人,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中国的文化渊远流长,而汉字是其代表。书写是人的第二张面孔表。于情于理,我们都应该写好规范字。
推广普通话,书写规范字。简简单单的十个字,蕴含的却是十三亿中国人的素质。外国友人都在努力地学习中国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吗?
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我眼里的中国文化800篇九
中国,一个富有炫彩的神秘国度,她历史悠久,耐人寻味,文化多样,各显神通。
炎黄子孙眼里的中国文化,拥有者至尊的无可动摇的地位,她博大神秘,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当然,这有一丝自恋的情感夹杂在其中,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在洋人眼里,中国文化又是怎么样的呢?中国又是怎样的呢?
唐诗宋词元曲,唐朝国力昌盛,黎民安居乐业,思想空前开放,而诗词也得以毫无保留的发展,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洋人眼里的唐诗是神奇的,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一抹新的朝霞,不单如此,洋人更是认为唐诗深奥难懂,记得一次老外参加中国“汉话桥”,翻译“一片冰心在玉壶”时,经翻译成了“把心冰了之后再放入玉壶中”,可想而知,唐诗是多么的神奇,中国文化又是多么的绚丽多彩。
千年之后,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带出去的是物产,而引进来的则是异域的风情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之相融,传承并发展下去,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起初乃一介草民,后竟建立起一个帝国,一个朝代这反映的不恰恰是所谓的“草根文化”吗?只要我们坚持,我们肯拼,那我们必定会创造另一番新天地。宫廷内部,危机四伏,步步惊心,而明朝的建文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叔叔朱棣造反,侄子被逼无路可走,最后竟销声匿迹,可谓“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不正反映着中国的“争储”文化吗?
百年之后的清朝,满洲人铁骑踏破中原,雍正帝未即位前不也曾与几位阿哥上演过“九子争嫡”的闹剧吗?他即位后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思想开放,与西方文化日益交融,各民族文化也大放异彩。当然,对于这些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全盘吸收,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做一个真正的拿来主义者,我们还要理性地选择好的文化基因,并使之传承发扬下去,创造出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中国文化。
当前,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方式方法也更为便捷,那么,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以便我们吸收借鉴,更要主动地推动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