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一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对于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并不陌生,实际问题的应用,有些抽象,虽然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了有关的训练,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内容针对的学生是才进入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
本节课的主要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通过抽象思维将一个应用题抽象成一元二次方程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也是方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学生抽象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应用实例,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感受到其广泛应用,并在具体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本节教学中需要选用大量的实际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抽象思维的初步形成。显然,这个任务并非某个教学活动所能达成的,而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大量的问题解决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有关能力。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
1、经历分析,抽象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一定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是学生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的应用课,虽然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但本课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采用启发式、问题串讨论式、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对问题中的数量进行分析从而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助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的分析,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更好地进行学法指导。
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情境导入;第二环节:做一做,探索新知;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活动内容:提出问题:还记得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抽象出方程?
活动目的: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使问题得以解决,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抽象出方程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从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审清题意;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通过抽象思维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实际应用问题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抽象出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抽象出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抽象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军舰=2×v补给船
时间等量:t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抽象出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巩固练习: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7cm,一条直角边比另一条直角边长1cm,那么这个直角三角的面积是多少?
文本框:8cm2、如图:在rtacb中,∠c=90°,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3、在宽为20m,长为32m的矩形耕地上,修筑同样宽的三条道路(两条纵向,一条横向,横向与纵向互相垂直),把耕地分成大小相等的六块作试验田,要使试验田面积为570平方米,问道路应为多宽?
说明:三个题目的设计从简单问题入手,第一题通过勾股定理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直角三角形边长问题;第2题构造了一个可变的直角三角形,抽象出方程解决面积问题;第三题也是面积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常设道路宽为x米,通过平移道路使六块田地变成一块田地,从而根据矩形面积公式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
活动目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的类型较多,像数字问题、面积问题、平均增长(或降低)率问题、利润问题等;本节课以教材上的引例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可以将应用类型作适当的拓展,在练习中将教材中的应用问题归类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由数形结合问题拓展到面积问题,后面可以在练习中增加数字问题,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应用类型,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数学抽象和建模的重要性。
活动实际效果:应用问题设置都经过精心准备。通过问题串的设立,将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题目分成多个小的题目去理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困难,体会到通过抽象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三个重要环节:整体系统的审清题意;寻找等量关系;正确求解并检验解的合理性。采取的是一讲一练,从巩固练习的准确程度上来看,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
活动内容:1、在一块正方形的钢板上裁下宽为20cm的一个长条,剩下的长方形钢板的面积为4800cm2。求原正方形钢板的面积。
2、有这样一道阿拉伯古算题:有两笔钱,一多一少,其和等于20,积等于96,多的一笔钱被许诺赏给赛义德,那么赛义德得到多少钱?
3、《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的速度为7,乙的速度为3。乙一直向东走,甲先向南走了10步,后又斜向北偏东方向走了一段后与乙相遇。那么相遇时,甲、乙各走了多远?
活动目的:通过三道问题的解决,查缺补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活动实际效果:学生在前面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分析上述问题,遇有疑难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更加理解数学抽象和建模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
活动内容: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3、列方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回顾与反思,并进行组间交流发言。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希望得到解决;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通过抽象思维抽象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且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孩子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体会利用抽象思维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甲乙两个小朋友的年龄相差4岁,两个人的年龄相乘积等于45,你知道这两个小朋友几岁吗?
2、一块长方形草地的长和宽分别为20m和15m,在它四周外围环绕着宽度相等的小路,已知小路的面积为246,求小路的宽度。
3、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比个位数小2,求这两位数。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二
本节课在学生有了认识了配方法的作基础,再讨论如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就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于是有了直接利用公式的公式法,并引出用判别式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主要的有:
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这是这节课中的一大亮点,在讲完例题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感觉到成功的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3、总之通过各种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收效大。
需要改进的方面,由于怕完不成任务,教师讲的还是多了些,以后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反思》/p><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三
一元二次方程是九年级数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首次出现的高于一次的方程。其解法的策略就是将其“降次”转化为一次方程。通过解比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认识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再通过对比一边为完全平方形式的方程,使学生认识配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其具体方法,为后面的求根公式做准备。
1. 教学对象:本班学生58人,这个班的特点是两头力量少,中间力量多,基础知识薄弱。但学习气氛较浓,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挑战性
2. 学生的认知分析:学生虽然具备初步的解题思路,但缺乏融会贯通和应用的能力。应适当地创设一些难易、新旧相结合的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x2=p,x2+2mx+m2=p(p≥0)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直接开平方法的做法,通过对比学会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情感目标:渗透转化思想,掌握一些转化技能
重点:直接开平方法,简单的配方法
难点:配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a)2=b的过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四
闪光之处:
以回顾上节所学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自然而然的引入如何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从而产生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几种情况,并在不同情况下求出相应的根。学生很容易投入到新课的探究中来,课堂整体非常流畅,绝大部分学生接受效果非常好!
本节公式法主要就是要掌握公式,所以在讲解例题时,特别注重书写格式,要求做每道题时都要把公式书写一遍,用以加强对公式的记忆。实质上,公式熟练以后,完全可以直接将a,b,c的值代入公式,但是对初学者来说,公式还记不熟,而有些学生就会自己编公式,这样就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应硬性要求学生每次在解题过程中都把公式写一遍,以加强记忆,避免代入公式出错。从课后作业和试卷中可以看到,在公式记忆上,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败笔之处:练习时间短,学生做题速度慢,没能将课后6道计算题都展现出来并讲评改错,只能在课后和后面的习题联系中来补充提高了。
再教设计:在做练习时,控制好时间,先给学生一点时间独立完成,在整体完成一多半的时候,再找个别同学板书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这样既避免有个别同学偷懒等别人答案的情况,又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不要等大家都做完了再叫学生板书,这样可以节约点时间,最后老师和学生给出评价,利于同学们改错完善自己的过程,争取课堂的有效环节!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五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对我今后课堂教学有了一定引领方向有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3点: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在讲解过程中,我没让学生进行(1)(2)步就直接用公式求根,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主要问题有:
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
3、板书不太理想。板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也起关键作用,它可以帮学生温习本课的内容,而我许多本该板书的内容全部反映在大屏幕上,在继续讲一下个内容时,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再出现,只给学生瞬间的停留,这样做也欠妥当。
4、本节课没有激情,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过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通过以上的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我将会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六
终于是第二次拿着自己准备的课件再次走上了期许已久的三尺讲台。周二的第五节课虽然只有短短是35分钟,但是这却是自我感觉最好的一堂课——《配方法讲一元二次方程》。这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第二课时,其实总的内容并不是很多,而且对于初中课堂来说课堂的重点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要相互结合,最好能让学生在完成自学检测的过程中总结出方法,熟练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尽可能让同学在经历配方法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解方程中的程序化,体会化归思想。 在整节课的实际和进行的过程中,我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节课基本是按“1:1有效教学模式”来进行的;在时间方面,这节课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自从我观摩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翻转课堂以来,从这里面得到了一个道理:只有放心彻底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学习始终是学生自主的行为,如果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展,学生一直是被动地学习,他们不积极,老师在课堂上很累。但在这节课中重点是学生练习,总结方法和规律;很多东西虽然掌握的层次不同,但都是他们真正掌握的知识。
二、课时内容中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总结的比较到位,学生在解题时,ppt上的例题解题过程都会保留在屏幕上,所以可以很好地对照,使他们感觉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很容易的。从二次项系数是1的类型过度到二次项系数是2的方程求解,运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遇到二次项系数是2的方程要先将二次项系数化1 。
但是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不足,例如,面对学生,我的教学语言中存在很多问题,题目设计不但要精,还要具有针对性,让学生不做无用功,而又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通过题目深刻理解。
一节课或几节课或许对我的教学没有多大的帮助,但是只要我能够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不断地寻找不足,改进不足,我相信一切都会不断变好的。感恩!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配方法不仅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之一,而且它还可作为其它许多数学问题的一种研究思想,其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效果普遍良好,且已基本掌握了这种数学方法,从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来分析,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1、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理解很好,在讲解时,我通过引例总结了配方法的具体步骤,即:
①化二次项系数为1;②移常数项到方程右边;③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④化方程左边为完全平方式;⑤(若方程右边为非负数)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得方程的根。如上让学生来掌握配方法,理解起来也很容易,然后再加以练习巩固。
2、在讲解过程中,我提示学生,配方法是不是可以解决“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呢?若不能,如何来确定它的“适用范围”?多数学生迅速开动脑筋并发现“配方法”能简便解决一部分“特殊方程”,而例如x2+2x=0,4x2+4x+1=0,2y2-3y+1=0这些方程用“配方法”的话就相当麻烦,不如用“求根公式”或“因式分解”来解简单,由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向学生引申:解决一个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多种思路,但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尽量选择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案,这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必备思想。(这种说法也提示学生注意解一元二次方程每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环境)。
3、当然在这一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出现了个别错误,表现在:①二次项系数没有化为1就盲目配方;②不能给方程“两边”同时配方;③配方之后,右边是0,结果方程根书写成x=的形式(应为x1=x2=);④所给方程的未知字母有时不是x,而是y、z、a、m等,但个别粗心甚至细心的同学在结果写方程根时字母都变成了x,对于以上错误,我在最后的知识小结中,又重点强调了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并说明其中关键的一步是第③步,必须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给方程两边同时加常数。
4、对于基础较差的少数学生我只要求认真理解并巩固“配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根据他们的课堂反应,我还在知识拓宽方面加以提示:因为完全平方式的值定是非负数,故若在说明某一多项式是否为非负数时,可采用配方法来证,这样对有些善于钻研思考的同学来说,在有关配方法的应用和探究方面,为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后期部分知识的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5、在我本节课的教学当中,也有如下不妥之处: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程度不适当;②在提示和启发上有些过度;③为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时间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对本节知识“囫囵吞枣”,而最终“消化不良”,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力争克服以上不足。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八
1、知识与能力:理解配方法,会利用配方法以一元二次式进行配方。通过对比、转化,总结得出配方法的一般过程,提高分析能力。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是否为1的分类处理,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学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发现不同方程的转化方式,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配方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感觉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1、重点---会利用配方法熟练解一元二次方程。
2、难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系数化1进行适当变形后再利用配方法求解。
(一)活动1:提出问题
要使一块长方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学生讨论分析。
(二)活动2:温故知新
1.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各式成立,并总结其中的规律。(1)x+ 6x+ =(x +3 ) (2) x+8x+ =(x+ )(3)x2-12x+ =(x- )2 (4) x2- 5x+ =(x- )2 (5)a2+2ab+ =(a+ )2 (6)a2-2ab+ =(a- )2 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x2+6x+9=2设计意图:第一题为口答题,复习完全平方公式,旨在引出配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1
222
用心
爱心
专心(三)活动2: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31---p32思考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教材问题2,所列出的方程x2+6x-16=0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能解吗?2.怎样解方程x2+6x-16=0?看教材框图,能理解框图中的每一步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师生间也可交流。)
3.讨论:在框图中第二步为什么方程两边加9?加其它数行吗?4.什么叫配方法?配方法的目的是什么?5.配方的关键是什么?交流与点拨:
重点在第2个问题,可以互相交流框图中的每一步,实际上也是第3个问题的讨论,教师这时对框图中重点步骤作讲解,特别是两边加9是配方的关键,使之配成完全平方式。利用a2±2ab+b2=(a±b)2。
注意:9=(),而6是方程一次项系数。所以得出配方的关键是方程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从而配成完全平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配成完全平方式形式来解方程的思想
(四)活动4:例题学习
例(教材p33例1)解下列方程:(1)x-8x+1=0 (2)2x+1=-3x (3)3x2-6x+4=0教师要选择例题书写解题过程,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仔细体会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交流与点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把二次项系数化成1;(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2)移项,使方程左边只含有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3)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4)原方程变为( mx+n)2=p的形式。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取方程的解。设计意图:牢牢把握通过配方将原方程变为(mx+n)2=p的形式方法。
(五)课堂练习:
1.教材p34练习1(做在课本上,学生口答)2.教材p34练习2师生行为:对于第二题根据时间可以分两组完成,学生板演,教师点评。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理解配方法解方程的含义。
2.要熟练配方法的技巧,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3.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注意每一步的易错点。 4.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想:“降次”由二次降为一次。
教材p42习题22.2第3题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配方法不仅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之一,而且它还可作为其它许多数学问题的一种研究思想,其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效果普遍良好,且已基本掌握了这种数学方法,从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来分析,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1: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理解很好,学生自己总结了配方法的具体步骤,即:①化二次项系数为1;②移常数项到方程右边;③方程两边同时配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④化方程左边为完全平方式;⑤(若方程右边为非负数)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得方程的根。理解起来也很容易,然后再加以练习巩固
2:教学方法上的几点体会:①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②相信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本节课多次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 3:当然在这一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出现了个别错误,表现在:①二次项系数没有化为1就盲目配方;②不能给方程“两边”同时配方;③配方之后,右边是0,结果方程根书写成x=﹡的形式(应为x1=x2=﹡);④所给方程的未知字母有时不是x,而是y、z、a、m等,但个别粗心甚至细心的同学在结果写方程根时字母都变成了x。对于以上错误,我在最后的知识小结中,又重点强调了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并说明其中关键的一步是第③步,必须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给方程两边同时加常数。
4、对于基础较差的少数学生我只要求认真理解并巩固“配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根据他们的课堂反应,我还在知识拓宽方面加以提示:因为完全平方式的值定是非负数,故若在说明某一多项式是否为非负数时,可采用配方法来证,这样对有些善于钻研思考的同学来说,在有关配方法的应用和探究方面,为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后期部分知识的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5、在我本节课的教学当中,也有如下不妥之处: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程度不适当;②在提示和启发上有些过度;③为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时间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对本节知识“囫囵吞枣”,而最终“消化不良”,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力争克服以上不足。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九
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
3、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在讲解过程中,我让学生直接用公式求根,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着一步单独挑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着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十
本节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转化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第二课时利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第3课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又进一步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配方,配方的对象是含有未知数的二次三项式,其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式,配方的方法是通过添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构成完全平方式,对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掌握它,确实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后批改中发现学生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在利用添项来使等式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公式时,等式的右边忘了加。
2、在开平方这一步骤中,学生要么只有正、没有负的,要么右边忘了开方。
3、当一元二次方程有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在添项这一步骤时,没有将系数化为1,就直接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因此,要纠正以上错误,必须让学生多做练习、上台表演、当场讲评,才能熟练掌握。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十一
不足的是:1、对于字母系数的方程,因为比较抽象,学生在用配方法解比较陌生,需要过多的时间,使得本节课未能完全按计划完成任务。
2、学生在用公式法解题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
(2)当b的值是负数时,在代入公式时,往往漏掉公式中b前面的“-”号。
(3)部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先计算b
a,b,c的相应的数值代入公式求根。
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提醒学生先确认a,b,c的相应的数值准确后,再检验一下判别式,这是很关键的两步,不要过于着急待入求值,在教学中,这一点还是需要进一步强调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回想本课的教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整节课的实施过程还算顺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还不错,基本上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十二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又要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因此教学结构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通过对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伙伴的指导。学生处于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是有程度限制的,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在每一个小的学习环节都是采取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但从整来教学的主导性太强,学习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对一些思维速度的学习是可行的,而对于一些反应速度慢的学生来说跟着吃力,很快就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还要再放一把,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尤其是在环节的衔接过程,由学生思考下一步要做什么。学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因为在复习时已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复习了。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主。但是其积极主动性在某些同学来说还是不高的。对知识的获得的成就感也没有表现得那么明显。对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没有举一反三的效果展示,更何况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应在例题完成时,根据老师提出可以用设速度的方法为例,同学们还有什么方法?这样就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为学生思维的开发提供了一个空间。只是重视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训练。虽说在总结时进行了思想教育,也没有见其明显的反馈。培养学生合作的小组学习不免有些形式化。因为在小组协作时都属于自我陈述,无合作解题的意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应关注学生分析,解决解决能力的培养;应关注学生交流协作表达能力的培养,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从这些方面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都表现的不足。还应提高在这方面的设计。还应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教学方法单一。几乎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使整个课堂的也十分音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每一次出公开课都是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从中能找到自己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语速过快而出现吐字不清的现象,口误出现频率也很高。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不断的锻炼。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必须重视每一次机会。特别提出的是王亮这名同学。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他的计算能力非常之强,速度非常之快,全班第一。记忆力也如此。而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就反过来了。举个例子,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是9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如果设其中一个为x,那么另一个直角边可以表示为什么?这样的分析题都不能完成。他这种情况主要是没有掌握分析方法。因此每到一些简单的分析题时都要求他独立完成。在这节课上又出现了所问非所答的情况问“跳水运动员跳到最高点时的速度是多少?”而他回答的却是平均速度。显然他平时不认真分析老师说的话或应用题的题意。只有从平时,从基础抓起。不放过一次机会。
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教学过程中一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在这堂中有多处学生的错误没有得到老师的纠正。如:在计算过程中,最大数加上最小数的和除以2或可以说(最大数+最小数)/2。学生没有加括号,也没有说“的和”都是错误的,要及时加以纠正。
基本完成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目标,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但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出来。从始至终,学生都是有理有据的回答老师的提问。在总结分析时,教师只提到了有多种做法,学生可能是一头雾水。很可惜的失去了一次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机会。
教学的主动权牢牢的抓在教师的手里。更要重视教学环节的灵活性。这样才有可能抓住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深入探究。推动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一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特征涉及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根据不同的情况在一节课学完之后,每一个同学都有其不同的收获。这一点做得很不好,很明显只有三个学生能积极的主动学习,不断解答老师的提问,而另三个同学虽然有特殊原因,但在教学过程中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十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完全平方式写错。把两数差的平方写成了两数和得平方。其二,非负数的平方根求错,或二次根式未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其三,一项未变号。其四,少数同学配方时左边加了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但右边忘记加。针对上面各种情况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存在问题的学生逐个讲解。
教师方面也存在着要加强的地方:
1、教师普通话有待提高;
2、讲授有时语速过快,声音较大;
3、有的知识重复次数太多;
4、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时间偏少。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冀教版 九年级篇十四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回到实践问题中进行解释和检验,从而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
本节内容教材提供了与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思考和探究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尝试解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在出示了例7后,我提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自己画出草图,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学生根据题意很快可以画出图形,然后,我让他们找出题目中可以写等量关系的条件,根据条件写出文字的等量关系。在这个环节有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于是,我就让他们互相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可以写出等量关系,我再让会的学生说出理由。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例7的解答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让学生观察图形,在图形上做文章,还是让他们自主探索,讨论,很快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把图形中的道路平移到一边的方法,这样就把种植面积集中起来,方程就好列了。这时,我就让学生上来讲述方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样其他人接受起来更快一些。并且,学生还总结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图形平移,在以下练习的几道题中都能得心应手的解答了。由此可见,通过自己思考学到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且掌握的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材中在例题之前设计了一个应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耽误了时间,延误了下面的教学,导致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做完,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这个应用问题只让学生列出方程即可,不必在解答上花费时间。另外,练习设计过于单一,只涉及到了例题这种类型的练习,变式练习题少,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要设计两道不同题型的题目。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领悟到,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该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学应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建构,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有意识的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