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小花文档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 其他范文

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考研 开设国际新闻研究生的大学模板(五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考研 开设国际新闻研究生的大学篇一

新闻需要了解地理、历史(到处走走、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有时也会问问这方面的常识题。好几年都有学生家在郑州或在那儿上学,我就问郑州为什么会有个二七塔,很多人答不出来。偶尔有人说因为塔在二七区,但追问二七到底是什么意思,要么说不上来,要么和其他历史事件扯到一起。也经常有武汉的考生,我会问在那里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成为现代中国的开端(明年是它的100th anniversary,要带学生去 revisit and review)。很多学生要么不知道,要么把年代、事件、时间搞错。有些知道双十节的还不错,尽管会和双十二事变或其他历史事件混淆。估计现在的中学光学英语,或象我国台湾省一样,不开中国历史课了。

重大的时事也会涉及,但很多人都一知半解。所谓的金砖四国——bric,到底指拿四国,答不全。去年哥本哈根峰会的主题是什么,描述半天就是说不出关键的 climate change 或 global warming 等key words。考生们旅途不便、兴趣不一,一两个时事不知道都可以理解,也无大碍,很多事老师还不了解呢。但连问三个都不知道,就说不过去。真不知道有些考生平时都关心什么?要不明年北外国新改考八卦新闻培养娱记?(这倒可以请何囧回来了,尽管他不是北外英语学院毕业的。)

问题没听懂、没听清、没听明白,都可以请老师重复或解释,不懂装懂还不如真不懂呢。也不要做yes-person,不管老师说什么都附和。礼貌尊重是必要的,但我更喜欢个性鲜明、有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的学生

学生的英语考察也是个重点,这是北外新闻的特点和就业优势。尽管本人的英语口语不如许多学生的,但好坏还是听出来的。今年面试几乎所有的学生,在用although句型的时候,后面又用了but。也许是紧张,也许是although后面说了很长的内容,忘了结构要求。此外单复数不分、人称混乱(she/he混用)、时态混搭,you know连连,让我非cn的耳膜暗皱眉头。还有一些考生英语乍一听非常流利,语音语调也很好,但套话多多,尽是一些 i think,in my opinion,as we all know,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on the one hand 的cliche.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当然都是 you think的,除非引用别人的,要不都是你的opinion;既然we all know,就说点我们不知道的;谁不知道everything has two sides,我们就想听你的on the other hand。

面试时曾经有学生做过行为秀,表演灌篮和武术;有学生坚持要站着回答问题;有人表演过英语歌曲;有人声泪俱下的倾诉;有人哆嗦的不能自持;有人考完后迟迟不愿离开。我们都能理解,因为我们都是从这条路过来。但考试就是这样,我们喜欢也能接受个性多样的学生,但评判还是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英语好(通顺、清楚、少错)、说话有条理、思想明锐、信息量大。其中英语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新闻传播方面的不会考的很多、很深,因为知道大家基本都是英语专业,只要英语好,新闻知识和实务考上以后再学也来得及。个性嘛最好外向、主动点,但不会苛求。象熊猫一样稀少的男生尽量照顾点,但不会降低标准,否则就是对广大女生的不公平,因为她们更不容易。最后也不要夸大自我介绍的影响。有些考生显然是专门做了准备,自我介绍声情并茂,非常动人。但随着问答的开始,却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相反有些考生,开始有点紧张,自我介绍印象一般。但随着问答的继续,渐入佳境,表现最终让人满意的情况也有。不过,鉴于面试的时间一般都很短,well begun is half done,第一印象的好坏仍然是很重要的。

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考研 开设国际新闻研究生的大学篇二

2015考研美丽而又危险的国际新闻专业

在校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国际新闻,从朝鲜半岛的核危机到中东的阿拉伯之春,都是国际新闻。通俗地理解,国际新闻即是国与国之间的新闻。然而,对国际新闻这个硕士专业,不少学生不甚了了,单凭想象,存在很多误区。国际新闻专业开设不久,已经是考研的大热门,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解读和去魅国际新闻专业。

后起之秀

若是讨论国际新闻传播的定义,恐怕是索然无味、令读者生厌的,且没有多少实际价值。但谈一谈国际新闻专业形成的原因,对大家了解该专业则有建设性意义。

国际新闻作为研究生可以报考的独立学科始自2009年。当年,中宣部、教育部依托国内六大主流媒体机构(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中央电视台)在五大高校,即清华[微博]大学[微博]、中国人民大学[微博]、中国传媒大学[微博]、北京外国语大学[微博]、复旦大学[微博],试点培养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现在仅有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3所高校仍留在中宣部的该项目内。

成立该学科的初衷,用官方的话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国际新闻传播能力提升,不断提高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水平和质量”。一言以蔽之,是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改善国家形象。

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肩负的家国使命为其投上了一抹璀璨而悲壮的色彩,容易令人联想起清末那一批又一批带着沉淀使命而远赴异域的年轻人。二者虽联系不大,背景也各异,但使命感却有几分相似。

至于学习内容,笔者以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专业为例进行介绍。

较之于其他方向(新闻学、新媒体研究、影视传播研究、媒介经营管理方向等),国际新闻专业的学分要求更高,作业也相应的更多。开学不久,大家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学会的时候,却学会了熬夜。每天都生活在各科老师deadline的阴影下,一边熬夜一遍“咒骂”着不近人情的中外老师们。

按照惯例,研究生们会在第一学年“挣足”所有学分,以留出足够的时间实践。学分要求就好比旧社会时地主向农民收租子般,可以多,但绝不可以少。如笔者研一第一学期“挣”了19个学分,课程为“新闻写作与多媒体报道”“财经新闻写作与编辑”“公司策略个案报道”“中国对外传播”“初级英语新闻采写”“初级英语采写工作坊”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其中还包括一门免修的公共英语课。不同院校的英语课免修的要求不同,不过不外乎toefl考试、ielts考试、gre等考试的成绩达到一定分数,通过国家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或本科学习阶段为英语专业等。

在上述课程中,部分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global business journalism)的课程,那是一个专招收留学[微博]生的项目。一开始,我选择这些课程,目的较为功利——获得美国记者协会颁发的“财经新闻记者证”。后来,授课老师有来自new york times的经验十足的记者,也有来自bloomberg驻北京的负责人,令笔者收获良多。

其他的主题课程为:“财经新闻数据挖掘与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介社会学”“公共关系研究”“英语特稿写作”“国际新闻采写与报道”“汉英新闻编译”“自然辩证法”。另外,还有一门课程是即国情研究,这门课是中宣部赠送给项目内3所高校的为数不多的“福利”之一。当然,既然是赠送给3所高校的,那么,出于节省人力、物

力的考量,3所学校学生一起上课也就顺理成章了。上课地点则是在3所学校轮转,每逢在清华上课,传媒大学学生都要几乎穿越整个北京城。

国际新闻专业作为后起之秀,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涉及专业至少包括英语、新闻学及传播学。报考国际新闻确实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但是仅有英语基础则是万万不够的。

国际新闻报道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报道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宽领域的涉猎,比如报道美国的金融事件,就要求了解一些经济学、金融学方面的知识„„是故,仅仅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或者说新闻基础都是不够的。

国际新闻工作者是采、写、编、评、播都能应对自如的人,缺一不可。想要报考国际新闻专业的同学,除了看书之外,务必花时间练练笔。关键时候,好的文笔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一篇新闻写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该新闻会不会有人看,而无人问津的的新闻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以上,是笔者以清华国际新闻为例,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或有差别。课程设置或许没有太多的孰优孰劣,修行的关键在于具体的个人

就业去魅

一提到国际新闻专业就业,局外人或许会想当然地觉得该专业“高端”“大气”“上档次”,仿佛任何东西一旦跟国际沾边,就显得洋气十足、光鲜亮丽。所以,诸如“国际化”“与国际接轨”之类的口号就充斥了街头巷尾。在这部分,笔者将负责类似于“微博辟谣”的工作,重点梳理一些大家可能对国际新闻专业产生的“误区”,也为国际新闻“去魅”。

1.工作后可以驻外,去欧美国家。

这个误解恐怕是拔高国际新闻、给人以假象的罪魁祸首了。不知有多少学生当初在报考国际新闻时都是冲着能出国而去的。但事实上,就算读了国际新闻专业,也不一定能驻外;就算能驻外,也不一定是富裕发达的欧美国家。

以a君为例,他是清华大学2011年毕业的国际新闻方向学生,毕业后去了是新华社。他很想驻外,一是饱览异域的风土人情、大开眼界,二是想驻外工作多年后,带着丰富的驻外经验,再向外交部进军。去新华社不久,他确实被派出了,但去的不是海外,而是新华社湖北分社。领导认为,只有先熟悉国内,日后驻外时才能更好地为国内用户服务,加之当时湖北分社缺人,于是他成了不二选择。至于他的驻外梦,恐怕还得再搁置数年了。

就算能如愿驻外,驻地也未必是欧美国家。越是冲突战乱的国家,越是能博得世人眼球,也越是能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非常规事物的向往。所以,对于初出“茅庐”的业界新手来说,驻地很可能是欧美(或发达国家)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甚至是受到战争、内乱困扰、肆掠的国家。如果记者在这样的国家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日后无论是身处事故现场还是灾害最前线,大约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处变不惊。这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更是对一个人内心的磨练。这大概也是媒体领导们的意图。

2.读了国际新闻专业,就能够进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工作

就像从北京大学[微博]政府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不一定都是去管理政府一样,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都去媒体。据学院相关统计,国际新闻方向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人去了相关媒体工作,主要是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日报社为主的“央媒”;其他毕业生则分散在各个领域,如政府部门、央企、外企、银行等;甚至有的最终加入了“国家安全局”,从此便改姓换名,献身于祖国安全事业了。

进媒体不易,进国家级媒体更难。进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要历经层层选拔,而且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还要面临其他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因为有些岗位需要有多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关于英美文化的版面,学英美文化的语言学方面的毕业生要比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更有优势,如果这类学生还有媒体方面的工作经验,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3.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就可以出现在电视画面上。

确实,在诸如《新闻联播》等节目中,有记者上镜的机会。但是,觉得只要当上国际新闻记者便能走进电视画面的想法就部分失当了。

首先,相当大一部分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并不为电视台工作,毕竟,电视台只是诸多媒介形式中的一种。为通讯社和报纸工作的国际新闻报道者的工作主要是采写驻地的新闻,然后再发给国内。电视台在日常新闻报道中也会或多或少地采用通讯社的消息。

其次,就算为电视台工作,也并非每位国际新闻报道者都可以出现在电视。通常电视台,尤其是国家级电视台对于出镜记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仅有扎实的业务素质还不够,良好的形象及流畅的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同时达到这些高要求,需要一定的积累和历练,非一般刚走出校门的新手所能胜任。

4.从事国际新闻报道者赚得多。

不能说这一判断完全错误。知名如水均益者,获得丰厚的待遇不足为奇。但是,对于刚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人来说,高起薪并不是普遍。无论是在国内“央媒”还是驻外,新闻行业的待遇水平不低,但也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高。以新华社为例,其国内记者一开始的税后工资约为6000多元。若是驻外记者,工资可能比国内稍高,具体收入则以派驻国家为准。驻外的一大好处是,用于住行的合理支出是可以报销的,也就是说,每月所发的大部分收入都可以存储起来。可见,国际新闻工作者的年收入一般能达到小康水平。但行业内有句玩笑话的共识:广大女同胞更适合从事这一行业。因为一般而言,该工作压力不大,比较稳定,又相对体面,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也多是国内外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时常饱览异域风光,品味他国情调,因此对于许多女生来说,这是一份理想的工作。当然,还有一些非常有新闻理想和新闻抱负的同学,他们更看重的是从事新闻事业所带来的成就感,而非物质的回报。

需要提醒的是,国际新闻报道是高风险工作之一。这种风险在战乱地区体现得最尤为真切。这些地区包括巴基斯坦、中东及非洲的一些国家。近些年来,因冲突或战乱而殉职的记者数量有逐年递增之势。套用股市一句话:国际新闻有风险,加入需谨慎。

院校推荐

清华大学

作为国内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一直以强势的工科专业著称,近年,清华为了把自己打造成一所多学科齐头并进的综合性大学,便加强了文科建设,新闻与传播学院便应运而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在此基础上,清华大学整合校内外和国内外多方资源,组建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9年开设国际新闻项目,目前已有两批学生毕业,60%以上毕业生去往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工作

清华国际新闻目标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以及务实创新精神,知晓中国历史文化和洞察中国国情,了解世界局势和动向,通晓并实践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伦理及有关政策法规,熟练掌握中文、英语新闻传播技能,可在主流媒体从事新闻传播以及在其他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兼顾培养少量具有学术潜力和研究志趣、能够进一步深造的研究型人才。

清华国际新闻凭借清华大学浓郁的学习氛围及阵容、实力强大的师资,有志报考国际新闻者,不妨一试。中国人民大学

有志于报考新闻类专业的同学都应该都听说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其实力位居国内相关学院前列。中国人民大学也是教育部首批“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试点高校之一。

人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设计的培养方案为:一方面帮助学生建构从事国际传播所需具备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突出运用精讲多练、案例分析、实地采访调研、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队伍除了新闻学院的师资外,另外大量特聘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媒体人士及相关领域人士承担课程或开设讲座。

同清华一样,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新华社、中国国际新闻社这6家新闻机构也参与到人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联合培养,在兼职硕士导师、兼职课程教师、实习基地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与保障。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将全部在六家媒体的国内机构或驻外机构实习,并获得6家媒体优先录用机会。中国传媒大学

在中国,传媒特色最突出的大学要数中国传媒大学。用我们老师的话说,人家是集全校之力来研究媒体。

自2009年起,中国传媒大学从已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班。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从报考该校相关硕士研究生各专业的考生中选拔部分学生进入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班学习。需要提醒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对入读“国际新闻班”的同学有更多的要求,如下:

生源条件:

(1)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我校文学(不含艺术学)各专业(专业学位除外)且进入复试的考生;

(2)本科毕业院校为“211”、“985”大学;

(3)本科专业背景为外语者优先考虑;

(4)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或中共预备党员者优先考虑。

外语水平达到以下任何一项条件:

(1)cet6国家英语六级考试优秀或520分以上(含)(5年内有效);

(2)toefl成绩达到610(总分677)、255(总分300)、103(总分120)(2年内有效,以入学年份计算,下同);

(3)ielts成绩学术类6.5分以上(2年内有效);

(4)gre成绩2000(总分2400)、1300(总分1600)以上(5年内有效);

(5)gmat[微博]成绩700分以上(5年内有效);

(6)本科阶段为英语专业者,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7)本科阶段为其它语种专业者,通过相应语种的专业八级考试(日语国际一级);

(8)在国外或境外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攻读正规课程所获本科以上(含)学位(须经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综合素质:

具备良好的沟通意愿与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

北外和复旦均为2009年中宣部、教育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试点学校。因种种原因,现在二校均不在该项目之内。但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尚在。北外依托其强大的外语实力,其国际新闻培养也带有相应的特色。而复旦大学则凭借其雄厚的师资队伍及其在新闻界的声誉,国际新闻专业也办得有声有色。

其他开设“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微博]、汕头大学等。

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考研 开设国际新闻研究生的大学篇三

北外国际新闻专业真题+初试面试大揭底

此帖只介绍新闻专业课及面试部分,基英二外等请参考高翻经验贴。

新闻:要看的书比较多,童鞋们要做好准备。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传播学,编译。一个一个说。

中外新闻史:我买的是人大出版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和《外国新闻传播史》,讲的较细,也挺全面。这两本书不买也没有关系,很多考研论坛都有免费的笔记供下载(学新闻的要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哟,嘿嘿),历史都大同小异,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知道就行了。北外貌似不考偏的,理论部分考的都是些common sense。像今年考的“竖三民报”,大公报“四不方针”(这个年年考,汗~~)。此外,看到和数字有关的知识点敏感点,如四不,四大,第四权etc.貌似老师蛮稀饭考数字的~~。关于主张言论的自由要多看看,anyway, freedom is the supremacy of human rights everywhere.我看到会下意识地记下来,确实非常喜欢,不管他考不考。

传播学:10年简章上给的参考书是人大出版的《传播学》。挺厚,538页,呵呵。抓狂吧~~有几章没看,像传媒经济学,电影,广告学,公关那几章我都没看,看不懂~~但是像新闻学理论,媒体理论,新媒体,媒体效果研究,国际传播学,政治传播学这些都是要注意下的,我特别喜欢的一章是媒体道德与法规学,看了好几遍,因为该章涉及the first amendment, marketplace of ideas, natural rights, 第四权,还有一些美国历史上新闻自由最终战胜强权终究得以维护的感人案例(我读到这些的时候会特别兴奋,呵呵)。当你真的喜欢读一本书,而不仅仅把它当做应试来看待时,你读那本书真的是一种享受。我当时看完哈钦斯报告的时候,激动不已,拉着一个同学讲给她听,结果她一句“这些学者怎么这么单纯,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把我的满腔热情都给浇灭了。。

ps: 看的时候最好做下笔记,我做了几十页的笔记,看完第一遍书时已经十二月了。接下来看笔记就ok了,很容易记住。踏踏实实看,不要存侥幸心理,猜这个会不会考呢,那个会不会考呢,没有任何意义,你怎么知道老师出什么题?in a word, common sense 是一定要知道的。

编译:literally speaking, 就是翻译加编辑,怎么方便本国读者阅读怎么编;有时候甚至能将原文部分语序打乱(前提是编译后的文章要逻辑严密)。你可以就同一篇报道看看新华社的中英文报道分别是怎么写的,then you will almost be there 怎么编译。as for me, 好的新闻稿要看两遍。第一遍to get the general idea;第二遍揣摩作者思路,有意识地记一些expression.看的时候多留意导语怎么写。编译要多动笔,多练。最好自己先编译一遍,然后再看参考稿件,这样才能进步。

参考书:黎信的《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有很多实用性的英语新闻写作要领及技巧。

新华社中英文稿。

关于面试。个人认为此帖讲的面试内容有很多也适用于其他专业面试。

研究生统考的笔试,过线以后只是获得了继续前进的资格。能否最终录取,面试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试开始,不管长短会有一个自我介绍。第一印象好了,下面的进展会顺利一些。北外国际新闻的面试是用英语进行的,绝大多数考生也是学了很多年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很多人张口的第一句问候,就让人听着那么别扭:

goood afternoon, teacher.要知道teacher 是职业,而不是称谓,你可以叫我professor,, 但最好不要叫teacher 或 teacher qiao, 正如,你可以叫我乔老师或乔教授,但一般不叫乔“教师”。因为教师是职业,老师(也可指职业)和教授是称谓一样。很多人从中小学起就受中式英语的影响,teacher zhang,teacher wang的叫,普通人这么用还可以理解,英语专业的学生也这么用,就说不过去了。

很多人会把英语说的很快,其实也不太好。既容易紧张,说得太快万一卡壳了,就囧大了。其实说话要快慢搭配,有节奏和条理。比如说到自己的姓名、院校和其他重要信息的时候,就需要放慢节奏。因为你对自己的情况很熟,说得快了别人却不一定能一下听得清记得住。今年的面试,我就好几次让考生再说一下名字和院校。

自我介绍的一些信息也值得取舍。有些人说完名字就说自己的年龄。除非你长得少年老成或有张娃娃脸,看上去的年龄和真实的年龄差距很大,或者你的年龄有什么值得特别说的故事,否则不说也罢。因为一般考生的年龄都是20多岁,老师对此没有特别的感觉,也不太想知道。从传播的效果来看,说年龄属于无效传播(即废话)。另外,现如今不谈年龄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社交惯例。

需要注意的是,在说自己的大学的时候,最好提一下所在的城市。由于中国的行政区划、大学改名、教育扩招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大学在哪儿普通人并不清楚,比如河南大学、四川外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鲁东大学、渤海大学等等,您知道在哪里吗?

面试一般没有固定的题,很多提问都是接着考生介绍的情况开始的。比如很多人说喜欢读书,那么我们就会很自然的问读过什么样的书、最喜欢那一本。很多人支支吾吾语焉不详的说不出个具体的书名,或者又改口说喜欢看杂志(让我想起了凤姐博览群书,经常阅读《故事会》和《知音》)。好几年都有学生说喜欢charles dickens的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我都很自然的问what are the two cities? 结果无一例外,没有一个学生能说出来。还有些考生大概是听过我的大课或听人说起过我的思想(仅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猜测),为了取悦我们,说喜欢看george orwell 的 1984 和 animal farm,我再问具体的人物和情节时,却说不出来。

新闻需要了解地理、历史(到处走走、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有时也会问问这方面的常识题。好几年都有学生家在郑州或在那儿上学,我就问郑州为什么会有个二七塔,很多人答不出来。偶尔有人说因为塔在二七区,但追问二七到底是什么意思,要么说不上来,要么和其他历史事件扯到一起。也经常有武汉的考生,我会问在那里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成为

现代中国的开端(明年是它的100th anniversary,要带学生去 revisit and review)。很多学生要么不知道,要么把年代、事件、时间搞错。有些知道双十节的还不错,尽管会和双十二事变或其他历史事件混淆。估计现在的中学光学英语,或象我国台湾省一样,不开中国历史课了。

重大的时事也会涉及,但很多人都一知半解。所谓的金砖四国——bric,到底指拿四国,答不全。去年哥本哈根峰会的主题是什么,描述半天就是说不出关键的 climate change 或 global warming 等key words。考生们旅途不便、兴趣不一,一两个时事不知道都可以理解,也无大碍,很多事老师还不了解呢。但连问三个都不知道,就说不过去。真不知道有些考生平时都关心什么?要不明年北外国新改考八卦新闻培养娱记?(这倒可以请何囧回来了,尽管他不是北外英语学院毕业的。)

问题没听懂、没听清、没听明白,都可以请老师重复或解释,不懂装懂还不如真不懂呢。也不要做yes-person,不管老师说什么都附和。礼貌尊重是必要的,但我更喜欢个性鲜明、有自由精神和独立思想的学生

学生的英语考察也是个重点,这是北外新闻的特点和就业优势。尽管本人的英语口语不如许多学生的,但好坏还是听出来的。今年面试几乎所有的学生,在用although句型的时候,后面又用了but。也许是紧张,也许是although后面说了很长的内容,忘了结构要求。此外单复数不分、人称混乱(she/he混用)、时态混搭,you know连连,让我非cn的耳膜暗皱眉头。还有一些考生英语乍一听非常流利,语音语调也很好,但套话多多,尽是一些 i think,in my opinion,as we all know,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on the one hand 的cliche.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当然都是 you think的,除非引用别人的,要不都是你的opinion;既然we all know,就说点我们不知道的;谁不知道everything has two sides,我们就想听你的on the other hand。

面试时曾经有学生做过行为秀,表演灌篮和武术;有学生坚持要站着回答问题;有人表演过英语歌曲;有人声泪俱下的倾诉;有人哆嗦的不能自持;有人考完后迟迟不愿离开.....我们都能理解,因为我们都是从这条路过来。但考试就是这样,我们喜欢也能接受个性多样的学生,但评判还是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英语好(通顺、清楚、少错)、说话有条理、思想明锐、信息量大。其中英语好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新闻传播方面的不会考的很多、很深,因为知道大家基本都是英语专业,只要英语好,新闻知识和实务考上以后再学也来得及。个性吗最好外向、主动点,但不会苛求。象熊猫一样稀少的男生尽量照顾点,但不会降低标准,否则就是对广大女生的不公平,因为她们更不容易。

最后也不要夸大自我介绍的影响。有些考生显然是专门做了准备,自我介绍声情并茂,非常动人。但随着问答的开始,却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相反有些考生,开始有点紧张,自我介绍印象一般。但随着问答的继续,渐入佳境,表现最终让人满意的情况也有。不过,鉴于面试的时间一般都很短,well begun is half done,第一印象的好坏仍然是很重要的

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考研 开设国际新闻研究生的大学篇四

美丽的危险

李纹萱908班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小鱼问大鱼:“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钩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点危险,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呢?”“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确实大鱼的话值得我们去深思,世界上美丽的事物有很多,但真正安全的又有几个呢?

危险一--------美丽的花

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草地,草丛里盛开着几株娇艳欲滴的月季,我特别喜欢站在院子里看着它,几只顽皮的蜜蜂,把花丛当成当成理他们的乐园,在那里采蜜,嬉戏。花朵美丽至极,让人忍不住去采摘,于是我趁机来到花丛,伸手迫不及待地抓住了其中一朵最大的花朵,但是刚抓住的那一瞬,我:“哇”地一声叫了出来,不仅打扰到了母亲,更打扰到了蜜蜂的休息,扇动翅膀飞走了。妈妈出门看到我的手居然在流血,放下手上的东西,来到我的身边,这是手上已经积蓄了太多的血,疼的得我直流眼泪。于是妈妈告诉我:“月季花虽好看,但是月季花上有不少刺。”我恍然大悟,突然恨起着花来了。

月季花确实是花的世界上美丽的东西,但却也是危险的东西。

危险二--------明亮的灯

夏天,我坐在写字台上写作业,发现我的台灯上总有许多小昆虫围着在那里又是跳舞又是歌唱,让我很讨厌,但我很敬佩一种小昆虫-------飞蛾。我一打开台灯,台灯发出了明亮的光。对于夜晚的飞蛾来说,那就是太阳,就是温暖。它不顾一切地往台灯上扑,近了近了,再扇动两下,就到了,他丝毫不松懈,终于接触到了灯光,但就在接触的那一霎那,得到了永生,在灯光的照耀下,成了一片飘落的纸,光荣地牺牲。

灯光确实是飞蛾世界里的明亮,温暖,但却也是危险的东西。

危险三----------美丽的鹿角

从前,有一头拥有大而美丽的鹿角的梅花鹿,在河边照着镜子,欣赏着自己的鹿角,在鹿群中炫耀,但它最讨厌的是那双丑陋的脚。一天,一头强壮的狮子经过河边,发现了这头梅花鹿,追赶着它,但在经过树林时,被树枝挂住了鹿角,怎么都挣不开,眼看狮子就要追上来,脚上一使劲,飞了出去,逃脱了狮子的魔爪。自此,它再也不炫耀它的鹿角,而是它的脚取得了它的喜爱。

鹿角确实是梅花鹿的世界里值得炫耀的东西,但却也是危险的东西。

正如大鱼告诉小鱼的原则: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有可能就从在里面。

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考研 开设国际新闻研究生的大学篇五

四种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总书记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仔细分析这“四种危险”,可以说每一种危险都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正因为此,总书记在讲话中围绕着这“四种危险”,谆谆地告诫我们: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 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接下来,总书记 分别又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等几个方面,对我们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行了详尽阐述。

在“七一讲话”中,针对“脱离群众的危险”,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 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 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同时,总书记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 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 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针对“消极腐败的危险”, 总书记进一步告诫全党: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党对长期 执政条件下滋生腐败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 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同时,针对“消极腐败的危险”,总书记还特别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 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 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标签:国际 新闻 传播 专业 考研 开设 研究 研究生 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