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小花文档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 其他范文

最新翻译外国电影的软件(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翻译外国电影的软件篇一

从2010年上海的“柔性退休”,到今年下半年即将展开调研的“弹性退休”,延迟退休(以下简称“延退”)已开始一步步逼近我们。既然“延退”已成大势所趋,我们不妨期待着“延退”政策更人性化、更切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也期待着企业能在新政策的约束下,更合理、规范地处理好新老员工的劳动关系。

2012年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随后,各大门户网站的网络调查却显示,超九成网友表示不愿意推迟退休。人社部的“大势所趋”论在网络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那么,人社部提出的“延退”到底能否行得通呢?

1.谁赞成谁反对

在这一轮赞成与反对的浪潮中,赞成者高瞻远瞩,反对者旗帜鲜明。显而易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公务员是最希望“延退”的。因为他们在职期间,工作压力不大,还无需缴纳养老保险,甚至还有机会享受“三公”消费,搞点“灰色收入”,巴不得“永不退休”;国企老总和高管们也不想早早退休,因为只要不退休,就可以继续拿着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年薪。

但是,对那些盼望赶紧熬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度日的普通劳动者来说,对那些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元的普通劳动者们来说,他们对“延退”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们盼望着早日退休,能按时领取养老金,使本来很艰难的生活得到些许改善。

2.寿命延长就该延迟退休么

人社部提出推迟退休年龄的理由之一是“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并列举少数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比我们高,认为我们应该与国际接轨,也应提高退休年龄。那么,寿命延长就一定要推迟退休年龄吗?

其实,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把退休年龄定在65岁以上,大多数国家仍规定在60岁左右。例如,科威特为50岁;意大利57-65岁;希腊58-65岁;日本60岁;法国60岁;印度60岁;巴基斯坦60岁;越南男60岁,女55岁;俄罗斯男60岁,女55岁;白俄罗斯男60岁,女55岁;乌克兰男60岁,女55岁;乌兹别克斯坦男60岁,女55岁。

一些国家虽然法定退休年龄定得较高,但那是全民享有的基本养老金的年龄,并非真实的退休年龄。因为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我们不同,他们是全民覆盖,穷人优先。他们的养老金分三种:基本养老金、补充养老金和补贴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全民统一标准,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普通劳动者甚至是公务员,也不管过去缴没缴过养老保险,缴了多少养老保险,到了法定退休年龄,都有资格领取统一标准的基本养老金,这就保证了所有公民的“老有所养”。一些国家所说的法定退休年龄实际上是领取全民基本养老金的年龄。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全民基本养老金制度,所以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与这些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根本就不存在可比性。

补充养老金:根据个人养老保险的缴费情况,对基本养老金进行补充,体现“多缴多得”的原则,满足职工的个性化需要。补充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工龄、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及缴费额,职工可以在法定退休年龄前退休,但领取的补充养老金就相应少些。我们常说的养老金其实是和国外的补充养老金属于同一性质。

补贴养老金:如果退休人员赡养的家庭成员多,则根据家庭财产、收入和负担情况,给予补贴,使老年人退休后的家庭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很多,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

例如,德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英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5岁,女60岁;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6岁。西班牙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1岁。英国6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就是针对发放基本养老金的年龄,在2012-2013财年,所有到了65岁的英国公民,都能领到每周107.45英镑的基本养老金。西班牙的65岁退休年龄为全额养老金年龄,即如果65岁退休时工龄满40年,养老金标准为退休前工资的97%。法律允许职工60岁退休,只是领取的养老金标准会相应降低。提出推迟退休年龄,不能只看到少数国家退休年龄比我国高,却不分析这些国家退休年龄与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关系。

我们再看寿命。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3.3岁,世界排名第80位,仅高于非洲、太平洋岛国,以及其他地区有限的几个国家,甚至连利比亚、叙利亚、越南、巴勒斯坦、马来西亚、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都不如。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73.3岁为2010年出生的婴儿的预期寿命,不是2010年人口的平均寿命。一般来说,出生得越早,寿命越短,这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及劳动强度的减弱有关。再有,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婴儿出生率降低,这样,从婴儿到成年人口的成活率就相对提高了,预期寿命就会延长。所以,不应该只看预期寿命延长多少,还要看延长的原因。如果只考虑到婴儿出生率的下降对寿命延长的贡献,那成年人的实际寿命延长的岁数肯定要低于统计数字。

中国法定男性60周岁退休,女性职工5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退休,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限为13年。2010年日本人口的预期寿命为83.2岁,60岁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平均年限为23年,几乎是我们的两倍,即使日本把退休年龄提高到70岁,他们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才与我们现在的相当。

工作年限不仅取决于退休年龄,还取决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由于中国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我们很多人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而发达国家大多读完大学或职业学校才进入劳动力市场。根据联合国的报告,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0年以上,挪威12.6年,新西兰12.5年,美国12.4年,德国12.2年,澳大利亚12.0年,以色列11.9年,瑞典11.6年,韩国11.6年,加拿大为11.5年,日本11.5年,法国10.4年。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占2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中国仅为38.4%,而欧美不少国家达到了80%以上,捷克为99.8%,德国97.2%,美国89.7%,挪威为87.3%。

我们按中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为18岁计算,到60岁退休要连续工作42年,工作年限占预期寿命的66.1%。日本规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为22周岁,同样是60岁退休,日本人只工作38年,工作年限占寿命的45.7%。

从以上分析看,虽然我们的预期寿命延长了,但劳动时间仍占了人生的2/3,用于学习和休闲的时间只占1/3。而发达国家恰好与我们相反,他们一生的大半时间用在学习和休闲上,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寿命延长”作为“延退”的理由。

3.推迟退休或将降低幸福感

人社部还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了,理所当然应该推迟退休年龄,并称这是“大势所趋”。笔者不禁要问,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推迟退休、让人劳动的时间更长吗?

在人类初期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经济处于原始状态,人们一天不劳作,就要一天饿肚子,根本不可能享受休闲。因此,人生下来能行走就要劳动,或猎取动物,或摘果子,一直劳作到死亡,根本就没有“退休”这个概念。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劳动收获量也渐渐增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一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一直是各种社会形态发展的主旋律,当某种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时,这种生产关系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由此,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进步。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就是要确保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力,解放劳动力,让人的劳动时间不断缩短,让人的休闲时间不断延长,增进人分享劳动果实带来的幸福感。所以,评价一个社会发展没发展、人民幸福不幸福,完全可以用社会中劳动人民享受的休闲时间来量度,休闲时间长了,说明社会进步了,人民更幸福了,这比用gdp衡量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程度更靠谱。

德国1889颁布了《老年和残疾人保险法案》,法案规定,工人工作时须缴纳养老保险,70岁时可以退休,领取养老年金。工业革命让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工人享受的休闲时间也随之延长,于是,从1916年起,德国把法定退休年龄降到了65岁,而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

英国也是如此。1908年英国颁布的《养老金法案》规定,居住在英国的年满70岁的英国人,如果年收入不超过21.1英镑(相当于今天的1600英镑),就有资格每周领取养老金,单身老人为每周5先令(相当于今天的19英镑),夫妻老人为每周7先令6便士(相当于今天的29英镑)。法案颁布当年,就有569038人申请了养老金。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后来把退休年龄降到了65岁(女性为60岁),这也是全民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年龄。

工业革命后期至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际退休年龄基本上稳定在60岁左右,哪届政府也不敢轻易提出推迟退休。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竞选连任失败,这与他提出推迟退休年龄4个月不无关系,而他的竞选对手奥朗德的竞选纲领就是维持60岁退休不变,因此赢得了民心,入主爱丽舍宫。

德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历届政府同样不敢贸然提出推延退休年龄。默克尔政府有意调高退休年龄,但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用12年的时间把退休年龄延长一年,即一年延长一个月;然后再用6年的时间把退休年龄延长一年,即一年延长两个月,到2030年把退休年龄延长到67岁。即使这样,还是遭到学者和工会的尖锐批评,认为这不但是变相缩减养老金,也会阻碍年轻人就业,挤压年轻人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德国到2030年能否执行67岁退休的政策还是个未知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财富也不断增加,我们有能力缩短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虽然没有缩短退休年龄,但每周的休息时间从过去的一天,延长到一天半,一直到现在的两天。但是,现在能够享受每周两天休息日的,基本上只限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职工,以及部分外企和股份制企业职工,对大多数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来说,“一周双休”仍是一种奢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居民预期寿命却增长缓慢,多数劳动者的休闲时间也并无明显增加。夸张点说,我们的gdp是以牺牲百姓的健康和幸福换来的。1978年越南人口的预期寿命为53.0岁,至2010年增长到74.8岁,32年增长了21.8岁。而中国这32年的预期寿命从66.5岁增长到73.3岁,仅增长了6.8岁。

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都证明,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为了延长劳动时间,而恰恰相反,发展经济是为了解放劳动力,缩短劳动时间,让劳动者享受更多的休闲。

4.养老金亏空谁之错

人社部和一些体制内的研究机构还把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亏空作为推迟退休的理由。笔者认为,这才是提出推迟退休的本意,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入不敷出”了,将来的养老金支付存在风险。

中山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曾给相关决策部门撰写过一份研究报告,里面详尽指出了“延退”的利好。申曙光认为:“晚退5年,社保基金就可少支付5年的养老金,同时又多收5年的养老保险,一来一去就有10年养老保险基金的差距。从全国看,每年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笔者发现,鼓吹推迟退休年龄的人大部分都是不缴养老保险的人,因为推迟退休可以让他们自己获得更大的收益,而缴养老保险的人的利益却受到损失——这明显带有损人利己之嫌。

其实,这笔账不需要大学教授来算,有小学文化就可以自己算出,推迟5年退休,对企业职工来说,那就是多缴5年的养老保险,少领5年的养老金,百姓里外要吃10年的亏。

2012年6月19日《检查日报》发了题为《7省市清理发现7万多吃空饷者 1年消耗10亿左右》的文章,文章指出,全国到底有多少公职人员在“吃空饷”?每年吃掉纳税人多少钱?这个问题或许没有人能说清楚。但从清理结果看,如果以年人均消耗财政支出5000元至2万元计算,完成清理工作的7个省份一年共增加支出3.5亿元至14亿元。我们以一个省每年被“吃空饷”冒领1.5亿元算,中国政府财政每年就流失50亿元。现在不去设法填补漏洞,而是要向企业和在职职工要口粮,显然是“舍卒保车”之举。

根据人社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4月底,中国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已达1717万余人,接近事业单位职工总数的一半。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全国事业单位职工总数至少为3434万人,这些人几乎都不缴养老保险。如果再加上政府公务员、军人等不缴养老保险的人,中国约有4700万这样的群体,而这些人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一般都要超过企业退休职工。

再来算笔帐,养老保险企业缴纳工资的20%(上海市为22%),个人交纳工资的8%,合计就是28%。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而中国不缴养老保险的人的工资要高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我们按5万元算,一个人全年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就是1.4万元,4700万不缴养老保险的人一年欠下的养老保险金就是6580亿元,而2011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漏网”的养老保险金占收缴养老保险金总额的39%。如果全国养老基金账户里一年加上这6580亿元,养老保险基金还会亏空吗?

所以,养老保险基金亏空的根本原因还是养老保险制度问题,是“双轨制”造成的亏空,因为有一群人一分钱的养老保险都不缴,却由政府财政和纳税人养活着,正如有关专家所讲:“养老金‘双轨制’是人吃人的制度。”

日本“养老产业”的培育之路

在日本,养老已发展成了极具活力和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未来的市场规模之大实难预估。日本的养老产业已开始抢占中国养老市场。快速老龄化的中国,今后如何养老,将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德摩克里斯之剑。日本养老产业的培育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在此基础上,如何结合自身国情,尽快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养老之路来,恐怕已是当务之急。

对任何社会而言,养老都是沉重的负担。但正所谓“危中有机”,正遭遇全球第一波老龄化浪潮冲击的日本,已将养老发展成了极具活力和市场前景的巨大产业,业内普遍认为,未来的市场规模和潜力之大实难预估。

笔者就日企今后在华发展前景询问过多位日本政商界名人,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汽车、家电等传统制造业或许将日薄西山,但在环保节能以及养老等领域,可大有作为”。

日本生命保险基础研究所预测称,中国2040年的老龄化率(注: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将超过21.8%,接近日本2011年的水平。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届时仅老人护理市场规模就达100万亿日元,远超过日本。

从现实来看,当前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开发仍进展缓慢,整个养老产业则被称仍处于“沉睡”阶段。在如此庞大的老年需求,及潜在商机的吸引下,日本企业已开始悄无声息地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开始试水、探路(详见拙文《日本护理企业抢占中国养老市场》)。

何为“养老产业”

在日本,存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顾名思义,“养老事业”主要指由政府主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整体上是非营利性的。日本为此还颁布了众多法律来确保其公平、公正。

与之相对,“养老产业”则多为民间资本经营的面向老年人的营利性事业。在日本,“养老产业”主要分为六大块:老年住宅(收费型老人公寓、老人集体住宅、昼夜看护服务旅馆等)、老年金融(终身险、看护险、特殊医疗保险、养老金代管等)、家政服务(家务、保健护理、登门洗澡等)、福利器械用品(疗养床、轮椅、拐杖、多功能便池等)、文化生活服务(老人旅行、老人大学、体健等)、其他(老人生活用品开发、销售)。

总体而言,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老龄人口的增加无疑会拉动医疗卫生、休闲保健、托管托养、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信息咨询等老龄人群服务需求的增长。

不管是“养老事业”,还是“养老产业”,其最大的课题仍是护理问题。日本在1997年12月制定了《护理保险法》,并从2000年4月起实行“护理保险制度”。护理服务分为居家护理服务和设施护理服务两大类。仅居家护理服务的种类就多达14种。

护理保险的实施,让日本利用护理服务的人数骤增。企业、医疗机构,农业协会、npo等各主体的参与,也使得日本护理市场在竞争中不断扩大。据统计,日本护理产业吸收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社保领域,仅家庭护理员就已达到40万,将在护理设施工作的人计算在内的话,护理从业者将超过100万,这一规模超过汽车产业的员工数。

“养老产业”何以兴起

目前,日本方面盯准的主要是以中国先富阶层为对象的高端养老市场。整体上尚蹒跚学步的中国养老产业应如何拓展,养老产业模式应如何构建,都还很不明朗。

反观日本,早在1950年代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1950年制定的《生活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责任、无差别平等、最低保障等理念。据此,日本政府遍设养老院,重点救济无依无靠的贫困老人。1958、1959年又相继出台《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年金法》,确保养老、医疗实现全民覆盖。这些举措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安定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意味着日本的社会保障从救助走向保险(详见拙文《日本通往“最适宜养老国家”之路》)。

1963年,日本制定颁布《老年人福利法》,这是“福利六法”体制(注:指“儿童福利法”、“身体障碍者福利法”、“生活保护法”、“精神障碍者福利法”、“老年人福利法”、“母子及寡妇福利法”)的第五部法律,也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一项法律,被誉为“老年人宪章”。

这一法律确立了日本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其提出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尊敬老年人”、“促进老年人自觉”、“确保老年人社会参与机会”,并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有增进老年人福利的责任。

经过这一系列的积累铺垫,1970年代,日本的养老产业开始兴起。在当时,整个日本社会开始走向老龄化。仅靠“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于是民间资本被鼓励参与养老领域。

1974年,日本厚生省(注:现厚生劳动省)公布“收费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对养老机构的属性、设施标准、人员配置、服务标准和优惠贷款制度等做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养老机构每年都需向相应的政府部门提交报告,接受其行政指导和监督。

这一规范的提出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但仍然未能有效地杜绝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市场混乱,当时的日本一度出现养老机构乱立、养老产品乱开发的局面。

为此,1980年代,日本政府不得不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开始导入“银色标志”制度,成立由消费者和厂商代表及学者等组成的“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老龄产品和服务及其厂商进行认证,并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

到了1988年,社会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更加旺盛。为此,日本政府对社会福利及医疗事业团体法进行大幅修改,为民间兴建或经营具有医疗、看护功能的福利设施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并给予税收优惠。市场需求旺盛,加上政府的此些举措,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

1994年,日本的老龄化率超过14%,正式迎来所谓的“老龄社会”。同年3月,日本老年社会福利展望恳谈会发表《21世纪福利展望》,提出应建立“尊重老人意愿的以自立为目的的利用型体系”。同年12月,日本政府出台影响很大的“新黄金计划”,即新的《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战略》。这一“10年战略”主要包括充实地区服务、支援老年人自立、综合实施痴呆症老年人对策、促进社会参与等内容。

同时,以护理社会化为目标,1997年制定《护理保险法》,第一条即规定:“随着年龄增加,身心变化带来的疾病需要护理,„„制定护理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的保健医疗水平,增进社会福利”。

1999年12月,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注:现财务省)、自治省又共同制定《今后5年老年人保健福利政策的方向》,被誉为是“黄金计划21”。这一基本方针规定:要建设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维护老年人尊严;支援自立;建设互助地区社会;提供利用者满意服务等。

至此,日本的养老产业基本上蓬勃发展了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日本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日本的养老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目前已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即便如此,日本的“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也仍然处于无法完全满足养老需求的状态。就拿最基本的老年人专门护理人才——“介护士”而言,一般都必须修完13门必修课,并通过介护士统考后才能拿到资格证,然后在统一法律规范下持证上岗,但目前约50万名介护士,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介护士匮乏正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过,与之相比,中国的养老不论是法律建设,还是政府及民间资本的参入方面,都严重滞后。按照目前的应对节奏,根本无法迎接快速老龄化的挑战。未来如何养老,将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德摩克里斯之剑。在借鉴日本等国经验的基础上,如何结合自身国情,尽快探索出中国的养老之路,恐怕已成中国的当务之急。

翻译外国电影的软件篇二

怎样读外国文学名著

文/甘来

外国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深厚的审美价值和历史内涵。阅读外国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拓宽艺术视野,感受世界艺术给人类带来的极大乐趣。然而在阅读中,很多朋友不得要领,领略不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之美和艺术之美,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学生,很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阅读经验。

名著的选择。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任何作品的。不同的年龄层、性格和文化背景会有不同的阅读偏好。如果你向往自由、爱好旅行历险,可以选择《鲁滨逊飘流记》;如果你总是烦恼郁闷、浮躁不安,可以尝试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果你非常善感,读读《茶花女》、《羊脂球》,它们让你催然泪下;如果你爱好哲学、诗歌,可以选择《圣经》、纪伯伦、泰戈尔,其中的思想之韵让你遐想。另外,选择一个好的译本也不容忽视。钱钟书先生说,好的译作仿佛是原著的投胎转世。周国平先生也说,名著在名译之后诞生。读一本翻译得不成功的名著,不但难以体会到作品的艺术之美,还往往会造成对作品思想的误解、扭曲,甚至排斥原著。在国内被公认为较好的译本有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作品,傅雷译的罗曼.罗兰作品,汝龙译的契诃夫作品,叶君健译的《安徒生童话》、杨绛译的《堂吉诃德》、郭沫若译的《浮士德》、萧乾译的《尤利西斯》、李健吾译的《包法利夫人》、茅盾译的《三个火枪手》、《西门的爸爸》等等。这些译本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翻译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比如杨绛女士为了译《堂吉诃德》,专门苦学了西班牙语,傅雷先生译巴尔扎克的《幻灭》用了三年半时间。很多翻译家一生只译一两个作家的作品,对原作者的行文风格、生活背景都深有感触。

阅读方法。首次阅读一本作品可以进行粗读,如果读了几十页后仍不能投入到作品中去则不宜强读,应过段时间再读。这其中原因可能是自己知识不够,思想不成熟或者心情原因造成的。外国名著往往涉及到社会制度、风俗习性、宗教信仰(西方几乎人人信教)、战争等诸多因素。因此在阅读前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初读之后不宜马上进行二次阅读,应待思想冷却之后再进行精读。精读是一个漫长思考、深入体会作品的过程。你可以完完全全投入到作品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阅读过程中突发独到的见解、喜欢的意境可以用笔记下来。每次读完书后沉思默想一会儿,回味一下书中的细节。你有什么想法?“降龙十八掌第七式是什么?小红向王熙凤“说奶奶”一段里共讲到了几个人物?辛伯格航海到达的第一个地方是哪里?”有读者曾经这样考验别人精读的程度。灵感允许的话还可以写一些随感,之后可以看看相关的书评或资料,看看自己的看法会不会和别人的一样?如果找不到,书的序言也不错。

经典的东西是永远读不厌的。“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次阅读也会诞生一千个哈姆莱特。相信聪明的你在反复阅读之后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创造自己的生活。

翻译外国电影的软件篇三

外媒如何“妄”译中国

3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央广记者提问时说:“人在做,天在看;权在用,云在看。”

对于总理引用的这句俗语,现场翻译为:man is doing, heaven is is watching how power is used.总理答记者问爱用典故,翻译着实在发布会上秀了一把,以至于翻译很难不成为新闻。三年前,李克强首次总理答记者问时,一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成了翻译学者的研究对象。现场翻译和多数外媒都采用了这种表述: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经济学人》直接用了“a talker or a walker?”作为标题。

最近一次引发外媒翻译热潮的,是中纪委网站在3月1日的刊文《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纽约时报》将之译为:the promises of a thousand people aren’t worth the truth of one adviser。

遗憾的是,似乎这位记者并没有理解到“诺诺”的恭顺之意。另一家外媒则根据其所指的“诺诺”应答之声,自造了“yes”的“复数”形式,译为“yeses”。

当然,对于国外媒体的驻华记者而言,这并不是难度最高的。面对一个具有特色的复杂中国,外媒与时俱进地翻译中国,是他们随时要面对的艰巨挑战。

“***”的n种译法

十八大后,“***”迅速在社交网络和市场化媒体上流传。外媒记者们大都知晓这个词来自陕西方言,“大大”有父亲或伯父的含义,可究竟如何翻译还是让他们犯难。

《纽约时报》最初直译为xi big big,并解释含义uncle xi或daddy xi,最近的报道更多地选用xi papa。英国《卫报》记者则坚持要用big daddy xi,因为在韦氏字典里big daddy有着代表权威和长者的含义。《纽约客》的欧逸文则中和了前面几种翻译:big uncle xi。

关注中国政治动向的外媒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报道习近平动向的机会。“学习中国”是一个可以学习总书记著作和语录的app,甫一发布,《纽约时报》和英国《每日电讯报》均借网友之言,称其为little red app,这一用法演化自“红宝书”(little red book)的译法。

或许对外媒记者而言,最难翻译的还是中国领导人的语录。

习近平也经常引用典故、习语,人民日报评论部甚至专门编辑了一本《习近平用典》,有些也成为外媒研究的对象。“打铁还需自身硬”初次提出来时,现场的中方译员翻译为:to be turned into iron, 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strong。外媒对这句话的译法不下八种。其中“自身”究竟指什么,外媒各自有不同的理解。英国《每日电讯报》认为是“铁锤”:to forge iron, you need a strong hammer;美国人cnn和《纽约时报》则认为是“打铁的人”:to forge iron, one must be strong。

大抵为了避免混淆,新华社事后发布的英文版中索性不再提及“打铁”的事,只强调“自身要正直”,意译为: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we must first of all conduct ourselves honorably。

在去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上,外媒对“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的译法大同小异:“comrades, es, you have worked hard”,也有“hello comrades, hard-working comrades”等说法。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老外们将其翻译为the “check the mirror, fix your clothes, take a bath, see the doctor” campaign,听起来更像是父母给孩子的生活指南。

相比于这些易于理解的话语,“不折腾”可谓最难翻译的领导人语录,让现场翻译和老外们一同抓狂。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到“不折腾”,据报道,在随后的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现场翻译干脆用拼音念出“buzheteng”。如何翻译这个词一度成为世界性难题,各路专家和网友一起好好折腾了一把“不折腾”:

don't flip-flop别翻来倒去 don't move sideways别走岔路

stop making trouble and wasting time别制造麻烦和浪费时间 avoid futile actions不做无用功

此外,还有no u-turn意译,以及放弃努力的don’t zheteng。曾任邓小平英文翻译的高志凯建议翻译为don’t do much ado about nothing。他撰文解释道,在英文里“much ado about nothing”是约定俗成的说法,恰指反反复复、多有操劳却无功而终。他还指出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much ado about nothing”就被翻译成中文《无事生非》。大抵因为过于困难,《环球时报》一厢情愿地猜测buzheteng将被收入《牛津词典》。

翻译语词的进化

对中共话语和特色词汇的翻译或可追溯至延安时期。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在1937年发表的一篇报道中,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描述毛为红司令(red commander),并称呼其为“chairman mao”,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在外媒报道中,chairman一词通常只用于毛主席,而其他中共领导人均用president表示。

这一时期的西方记者数量有限,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往往较为单一并得以固定下来,如斯诺翻译的长征(long march)、阶级斗争(class struggle)、统一战线(united front)、群众运动(mass movements)等。

时至今日,几乎中国的每一个历史进程都有相对应的英文翻译:整风运动(rectification campaign)、抗美援朝(korean war)、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改革开放(reform and opening up)等。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a revolution is not a dinner party),去年《纽约时报》报道毕福剑被处理新闻时,曾用此句开篇。也许,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该报纸上是在1976年毛的讣闻中,当时的翻译为:a revolution is not the same as inviting people to dinner。这篇长达万余字的讣闻详述了毛泽东思想:如,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the enemy advances, we enemy camps, we enemy tires, we enemy retreats, we pursue)。此译可谓“信”,但称不上“雅”。

上述词汇基本都是意译,有些词汇如“长征”也并不全是中国特色词汇。如何把地道英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翻译之路,是译者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比如“纸老虎”一词的诞生。

1946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斯特朗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当时的临时翻译误以为“纸老虎”是农民用来吓唬乌鸦的竖在田里的稻草人(scare crow)。毛当即表示这不是他的本意,并自己用英语“paper tiger”来翻译他所说的“纸老虎”。斯诺描述毛会一点点英语,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中国特色词汇最多产的时期当属中共建政后的前27年,那些独特的文字样式被广泛报道并时常出现在学术研究中。将毛称之为“红太阳”的表述就始于这一时期的歌颂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the sun is the reddest, mao is the dearest)。

《纽约时报》上述讣闻中出现的一些词汇,今天仍偶尔出现在外媒报道中,如样板戏(model opera)、红小鬼(little red devil)、走资派(capitalist roaders)、炮打司令部(bombard the headquarters)等。

流传最广的红卫兵(red guard),现在外媒提及时已没有过多的注解,因其早已收录在韦氏字典中。

或许这些词汇太过独特,学者劳伦斯•沙利文就专门编写了一部中共历史词典的书,收录了自1917至2010年前后的中国特色词汇。该书第一个词条是“a q spirit”(阿q精神),第二个则是“act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laid down”(按既定方针办)。

翻译不是请客吃饭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外媒进入中国。外交部数据显示,2007年在中国注册的外媒记者达到了760名,涵盖全球363家媒体机构。他们向世界呈现了中国不同阶段的政治语汇。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工作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打虎拍蝇”的说法也逐渐为外媒所接受:the high-level tigers and low-level flies(高级别的老虎和低级别的苍蝇)。中纪委常说的“为官不为”、“不作为”也被译为:do-nothing officials;no government official should be half-hearted in doing their jobs。

《经济学人》还捕捉到了民间流传的贪官“宁见阎王,不见老王”(they would rather see the devil than mr wang)。

翻译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很难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去年11月,新疆日报前总编辑因“妄议中央”被双开,外媒纷纷“妄”译何谓“妄议中央”。《每日电讯报》说该前总编辑express doubts over government policies(对政府政策表示怀疑),making irresponsible remarks(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纽约时报》则抓住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提及的大前提,即通过公开的场合发表言论,因而翻译为openly discussing party policy。但这一翻译却没有提及“妄”。

路透社的翻译相对较为全面,将“公开”、“妄”都涵盖其中:improperly discussed(不当地讨论);publicly made comments in opposition(公开反对);baseless comments on major policies(对重大工作方针的没有根据的评论)。

上一次引发外媒“打架”的时政热词是2012年的“休假式治疗”,这个词来自重庆制造。多数英文媒体都将其翻译为vacation-style treatment,美联社与《金融时报》则译为:vacation-style therapy。路透社看起来查过词典,祭出了专业名词:taking “therapeutic” leave。老牌bbc比较啰嗦:holiday-style medical treatment。

英国人的啰嗦在“维修性拆除”上发挥到极致,英国《每日电讯报》弃用了maintainability demolition这个大众译法,改成了一则谜语:

the house was knocked down because it wasin state of disrepair and “in preparation for maintaining the heritage site”(这房子为啥要拆呢,因为修不好啦,拆了的目的是为了让故居得到保护)。

外媒译文高下,往往决定于记者们对于复杂中国的理解程度。如简单将“三面红旗”译成“three red flags”显然词不达意。

“城管”袭来时,《每日电讯报》称“chengguan”是“驱赶中国城市的非法摊贩、清除黑车以及查验营业执照的警察”,《卫报》则认为他们是“一些处理轻微犯罪和无序状态的雇员”。

显然,《每日电讯报》混淆了警察与城管的概念,而《卫报》的可贵在于清楚地认识到城管的“雇员”身份。

四个全面、八项规定:数字里的中国 2014年底,习近平首提“四个全面”,随后这一词汇在官方媒体中被广泛引用。不少外媒也注意到这又是一个与数字相连的中国特色词汇。

《经济学人》称,“四”这个数字尽管在中文里因为听起来像“死”而被避讳,但在中国的政治口号里却独占一席地位,如四旧(four olds)、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sation)、四项基本原则(four basic principles)。作者还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除六害(the sixevils)、七不讲(the seven don’t mention)等。

《赫芬顿邮报》将“全面”解释为the whole plane(整体计划),文章引用一位学者的观点称,中国的政策有着“点、线、面”(point, line, plane)模式,即一项政策会在地方试点,再推广(a line of similar spots),最后才会推及全国(the levelof the entire national plane)。

《南华早报》一则文章称,将政治口号用数字来表示,或由于早期革命年代,国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借助数字能够让口号易于记忆。

从红军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建国初的“三反五反”和“除四害”,再到“双百”方针(double-hundred policy)、黑五类(five black categories)、破四旧(smashing four olds)等。之后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one centre and two basic points),“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八荣八耻(eight honors and eight disgraces)等。

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有了当前反腐运动中的八项规定(eight rules)、六项禁令(six bans)和四风运动(four winds campaign)。

《南华早报》称中国领导人为“能让数字讲话的大师”。

曾研究中国官方话语的学者林培瑞,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这些混合了数字的政治口号可以在抑扬顿挫中加入确定性、科学性的气息。

朝阳群众与西城大妈

虽然单位(work unit)、户口(hukou)、关系(guanxi)、胡同(hutong)等已被老外熟练掌握,但中国官方和民间智慧的造词能力还是让外媒记者们防不胜防。

广场舞再度在中国街头流行起来时,外媒纷纷采用square dancing一词。事实上,square dancing并不是什么新词,它原指17世纪英国的一种男女两两对跳的交谊舞。同时,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则被叫做square dancing grannies。在韦氏字典里,grannies有两个释义,一指祖母,另一个则是难以取悦(fussy)的人。

grannies并不是“大妈”的唯一翻译。在报道中国大妈抢金潮时,《华尔街日报》选择了拼音“dama”来指代这些中年女性,并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big mother。

北京民间四大神秘组织之一的西城大妈,则被《纽约时报》翻译为xicheng aunties。报道还提及了朝阳群众(chaoyang masses)和永善劝导队(yongshan persuaders),却遗漏了海淀网友。

另一个热词“土豪”真正让老外抓狂了。bbc给出了音译tuhao,并解释说tu代表earth(土地),hao表示rich(富有)。美国cnbc不同意bbc的观点,他们认为tu代表着没有文化的(uncultured),hao意味着霸道(bold or bullying)。cnbc的翻译为暴发户(nouveau riche)。

《纽约时报》则发挥了严谨的考据精神,他们认为“土豪”一词在革命年代专指local tyrants(地方豪强),但没能抓准现在的含义。这则报道说,“土豪“一词尖刻地指出“中国新富们如乡下人一般的粗俗”,这个词比“暴发户(break-out household)”随意,但比“煤老板(coal bosses)”指代宽泛,与“万元户(ten-thousand renminbi household)”则几乎没有相同点。

今年台湾大选后,帝吧出征facebook成功引起了友邦的注意。从出征口号“帝吧出征,寸草不生”(di ba goes to battle, nothing will grow),到表情包“你爸爸会修理你的”(your mainland dad will fix you)都有英文翻译。可能唯一没有被恰当翻译的是“帝吧”本身。

美国quartz只介绍说“帝吧”是一个留言板;《华尔街日报》虽知道“帝吧”原名“李毅吧”,却也没能解释为何称之为“帝吧”。

这里的关键在于“帝”字。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则口号“打倒台独狗”被翻译为fight with taiwan independence dogs。而在此之前,中国已有“打狗”的传统。学者林培瑞就曾翻译过“打倒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down with imperialist running dogs)、“学习鲁迅精神,痛打落水狗”(learnfrom lu xun’s spirit of thoroughly thrashing drowning dogs)。

语言是全世界人民智慧的产物。在尝试读懂中国之外,外媒时不时还能创造一些中国特色词汇。在北京人吐槽雾霾降临犹如世界末日时,他们从世界末日(apocalypse)里演化出airpocalypse(空气末日)。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个在采访中频繁提及、看似简单却非常难缠的词让他们无所适从:素质。

一位中英文俱佳的外国记者说:nothing does it justice。

翻译外国电影的软件篇四

action film 是指动作片。(对)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创作于(1948年)cartoon指动画片。(对)——别光喝酒了,喝碗丸子汤。—— don't just a bowl of soup.此台词的翻译使用了(浓缩)方法。

下列不属于电影字幕翻译的制约因素的是(视觉信息限制)。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e emperor《木乃伊3》(减译)bambi(译:小鹿斑比)此片名翻译方法为(增译)。shrek(译:怪物史莱克)此片名翻译方法为(增译)。consequence film 是指后果片。(错)

the duke(译:亿万富犬)此片名翻译方法为(改译)。playing by heart 《随心所欲》(改译)是对音译、直译的一种有效补充(增译、减译)。

—— 秦王:区区亭长,辖区不过十里。——a country prefect over10 square miles!此台词的翻译体现了(文化移植)方法。

disaster film 是灾难片(对)

(and)he was so embarrassed;his cheeks turned completely red.译文: 他羞得满脸通红。(《怦然心动》e(对)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译:爱与死)此片名翻译方法为(减译)。——可赦九族不诛。—— your families will be spare 此台词的翻译使用了(压缩性意译)方法。

chocolat 《浓情巧克力》(增译)horror film 指恐怖片。(对)

下列不属于重新拟定片名的方法的是(译为四字格)。《喜宴》 the wedding banquet(直译)

换译就是抛开原来的片名而重新拟定新的片名。下列对换译没有影响的是(短语结构更容易记忆)。

——it was like older times, 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译:就像当年一样,我们秤不离砣。此台词的翻译体现了影视英语的(通俗性)。

下列不属于影视剧语言的基本属性的是(娱乐性)。《刮痧》 the gua sha treatment(增译)the gun(译:壮志凌云)此片名翻译方法为(改译)。

it happened one night(译:一夜风流)此片名翻译方法为(改译)。evil under the sun(译:阳光下的罪恶)此片名翻译方法为(直译)。《大腕》big shot’s funeral(增译)下列不属于字幕翻译的策略的是(观众的接受能力)。下列不属于字幕翻译的是(横向字幕翻译)。

在电影字幕的汉译中,下列不属于浓缩的是(压缩性意译)。documentary 指纪录剧情片。(错)

国际性电影节中,号称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电影节的是(柏林电影节)。george wallace(译:风云传奇)此片名翻译方法为(改译)。night at museum 《博物馆惊魂夜》(增译)

电影史学家们把1895年()确定为电影诞生日。(12月28日)blood and sand 《碧血黄沙》(增译)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当幸福来敲门》改译)。《桃花运》desires of the heart(改译)。

jane eyre(译:简爱)此片名翻译方法为(音译)。

在电影片名的汉译中,下列不属于增译的作用的是(方便记忆和宣传)。

《十面埋伏》(译:house of flying daggers)此片名翻译方法为(重新拟定片名)。《魂断蓝桥》(改译)。

——(and)he was so embarrassed;his cheeks turned completely re ——他羞得满脸通红。此台词的翻译使用了(长句缩减)。

tomb raider《古墓丽影》(改译)。《恋恋风尘》dust in wind(减译)

下列不属于中文电影字幕的英译方法的是(加注)。《阳光灿烂的日子》summer at grandpa’s(改译)。《功夫之王》 the forbidden kingdom(重新拟定片名)。rear window(译:后窗)此片名翻译方法为(直译)。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译:怯懦囚禁灵魂, 希望还你自由.此台词的翻译体现了影视英语的。(简洁性)“金棕榈奖”是(嘎纳电影节)的大奖。《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减译)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译:飞越疯人院》此片名翻译方法为(意译)。——when is the sidewalk fully dressed ?when it is wearinghudsucker.——人行道为什么美丽?因为有哈德萨克的尸体。此台词的翻译使用了(意译)。

matrix(译:黑客帝国)此片名翻译方法为(改译)。《伊丽莎白》(音译)

下列不属于表现源语文化信息的方法的是。(文化转移)spring(译:春天的女孩)此片名翻译方法为(增译)。在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中,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原片风格)。costume film 指服装片。(错)

下列不属于影视英语特点的是(语境性)。

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译 文:从那天之后,我们就像豌豆和胡萝卜总在一起。(《阿甘正传》)(错)

hamlet 《哈姆雷特》(音译)

tarzan(译:人猿泰山)此片名翻译方法为(增译)。

——大臣:从此我王可以高枕无忧了!—— his majesty can finally sleep at night!——秦王:寡人自恃对秦国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 i thought i knew everything about my kingdom.此台词的翻译体现了(文化协调)方法。

i think it's hard winning a war with words。译文:我认为用语言赢得战争没什么作用。(《乱世佳人》)(错)

tales of two cities 《双城记》(直译)science-fiction film 是指科技电影。(错)star wars 《星球大战》(直译)

罪案类及医务类作品的语言基本特点是(专业化称谓语)

影视片名的翻译中,不属于重新拟定片名的方法的是(影片名的直接翻译)the huk 《绿巨人浩克》(增译)

审美价值首先要讲求炼字,炼字讲求音美,(头韵和押韵)也是英语片名中常用以达到音美的方法 电影字幕翻译受到时间限制,因此,字幕翻译时,译者须将每一句中文的字数译得和外文句子的字数完全相同。(错)

下列不属于影视片名的翻译原则的是(历史价值原则)

下列不属于文艺类作品类作品的语言基本特点的是(演员的个人风格)their names will never die.译文:他们的名字将永垂不朽。(对)the piano 《钢琴别恋》(增译)up 《飞屋环游记 》(意译)

影视语言的语境性是指情景会话满足语境条件(即可接受)。(对)《满成尽带黄金甲》 the curse of golden flower(重新拟定片名)下列不属于中文电影字幕的英译方法的是(加注)。

i laugh in the face of danger.译:越危险就越合我心意。此翻译体现了影视语言(通俗性)的特点。

rhett:i think it is hard winning a war with words,gentleman?瑞德:各位,我认为纸上谈兵没有什么用。此翻译使用了(四字格)方法。

it made me look like a duck in water.译文: 它让我如鱼得水。(《阿甘正传》)(对)

1932年世界第一个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诞生。

影视剧中的语言以对白为主,对白自然以口头语为主,而且其中又以谈话体占绝大多数。(对)

下列不属于喜剧类及剧情类作品的语言基本特点(社会化)

压缩性意译策略就是指用更加简短的语句来表达原文的大概意思,但是容易增加字幕的压力。(错)

quit don’t s don’t noodles.(译:放弃,别放弃;面条,别做面条。)此翻译体现了影视语言(简洁性)的特点.电影片名的翻译中,直译是指保留原片名的语言形式和意义,包括用词、结构和修辞手段等,同时译文也和原文一样语言流畅。(对)

《荆轲刺秦王》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减译)中文电影字幕的英译中的一个原则是(简洁)。musical film 指战争片。(错)

美国华纳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开始是在(1927年)。影视语言的融合性指的是影视剧中人物的语言、音乐及动态画面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是密切联系、融合在一起的(对)

patton 《巴顿将军》(增译)

奇幻类及科幻类作品的语言基本特点是(科技语)

翻译外国电影的软件篇五

关于外国影视翻译之探讨

随着大量的外国影视作品的涌入,如何翻译好外国影视作品,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现在许多译者不顾剧情内容和人物性格的乱译,或者不弄清楚原意而误译的情况相当严重,加上网上传播和媒体炒作,以讹传讹,要改正都很难。本文“抛砖而引玉”,盼行家们一起来探讨,解决这一课题。

在第58届艾美奖竞逐中落败的美国热播电视系列剧《绝望主妇》,在引进我国播放时被译为《疯狂主妇》,有人认为改得好,其实是败笔,因为违背了原意。其原名the desperate housewives强调当今美国主妇们在性别歧视和“大男子主义”肆虐下的绝望心态,连第一夫人劳拉也自称是“绝望主妇”,照原意译“绝望”,比较深刻,而擅自译成“疯狂”,比较肤浅,因为“疯狂”只是“绝望”衍生的一种行为。

第78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救赎》,最早在港台和网上被译成《黑帮暴徒》,把两个近义词放在一起,已经不妥,加重贬义,若联系剧情,则更有美化之嫌。查一查《英汉大辞典》,tsotsi原指非洲黑人居住区里的小混混,跟剧中人的身分吻合。

同样,第71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american beauty》,迄今仍被误译为《美国丽人》或《美国佳丽》等,须知该片主人公是位中年男子。该英文的原意是红玫瑰,喻指主人公的性幻想。

时下,乱译、误译的现象相当普遍。随着大量的外国影视作品和光碟的涌入,如何翻译好外国影视作品,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现在许多译者不顾剧情内容和人物性格的乱译,或者不弄清楚原意而误译的情况相当严重,加上网上传播和媒体炒作,以讹传讹,要改正都很难。另外,受港台译法的影响也颇大,只顾宣传效应,结果千篇一律,什么《xx任务》、《xx第六感》、《xx追缉令》、《神鬼xx》、《终结xx》等泛滥成灾。

什么是标准

外国影视作品的翻译,基本上同文学作品的翻译一样,不外分为直译和意译。至于这两种翻译有什么标准,依笔者之见,一个世纪前著名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至今仍有一定的权威性,仍可供我们遵循,从而使得外国影视作品的翻译规范化。

中国翻译界对“信、达、雅”这三个标准一直有不同的解释,争论不休。笔者觉得不妨简单实用一些。“信”指准确,忠实原文,力避强加或过分润饰。“达”指达意,要求把原文的深刻含义、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写的诗情画意、话语的幽默感和所用的修辞手法等尽可能地表达出来。“雅”指风格,要求把原作者的个人风格呈现出来,这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迄今只有草婴翻译的肖洛霍夫作品、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等少数例子才达到。外国影视作品的翻译如果涉及的不是剧本而是配音的,则同文学作品的翻译有些不同。对白的译配必须考虑到口型、时间及效果等因素,允许在保留原义的前提下有稍大的改动,允许导演和演员的润饰。我国译制外国电影历史悠久,从上世纪10年代起,经过了当场口译、中文字幕、译意风和配音等几个阶段,特别是上世纪30——40年代美国影片和50年代欧洲影片的大量涌入,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像上海电影译制厂对有些外国影片的译配,甚至可以说达到了“雅”这样的高水准,连原版本的外国影星们都赞不绝口。

目前世界上流行两种做法:不谙英语的人较多的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一般都用母语译配;谙熟英语的人较多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一般都打字幕。美国发行海外的影片,长期以来是由好莱坞各大片厂出钱,会同所发行国家一起,译对白本,找导演,挑演员,将英语拷贝译成四种语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但后来发现效果欠佳,所发行国观众听不到好莱坞大明星们的“原声带”,所以现在也采用打字幕的做法。但不管是配音还是打字幕,上述“信、达、雅”标准都必须遵守,否则观众要提抗议的。

片名如何译

影片的片名犹如商店的门面,是一个“能指”的符号,既要吸引眼球又要如雷贯耳,被观众牢牢记住。外国电影现在在片名上趋于平实化,大都不耍花招,往往用一个人名或地名,一个普通词组来当片名。而汉语(中文)十分精炼,讲究比兴和韵律,受传统翻译、尤其是鸳鸯派翻译的影响,长期以来十分注重片名的形象化和成语化。翻看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我国上映的外国影片的片名,三字、四字、五字式的画龙点睛译法比比皆是。三字如《红菱艳》、《金石盟》、《荡寇志》等,四字如《翠堤春晓》、《魂断蓝桥》、《出水芙蓉》、《一曲难忘》、《红楼金粉》、《孤星血泪》、《相见恨晚》等,此外还有《盲女惊魂记》、《乱点鸳鸯谱》、《天涯何处无芳草》等,都是佳译。其中三字化、四字化译法比较流行。这主要是因为言简而意赅,例如格雷戈里·派克主演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缩译成《雪山盟》、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莎布丽娜》缩译成《龙凤配》,奥斯卡奖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缩译成《沙漠枭雄》。近期外国影片片名译得好的也有,如——

《the madison bridge》,原名《麦迪逊桥》,现译为《廊桥遗梦》,既点出剧情地点,又简括整个故事的结局,妙哉!

《unforgiven》,原意:不可饶恕,若作为中文片名,太平淡,现译为《杀无赦》,既上口,又有杀气,符合影片内容。

《untouchable》,原意,不可触摸,该片讲四个斗黑帮的义士,译成《铁面无私》较贴切。

《the mission:impossible》译成《碟中谍》,真是译得好。但现在第3集里已不是电脑斗敌的故事,再照译恐怕不妥。片中伊桑领导的特工小组叫“不可能任务”(im)小组,若用它译成片名,尚可考虑。

现在我国内地一些电影发行人员在取中文译名时颇受港台译法的影响,也玩弄起文字和流行来,像广告那样大加发挥。那么港台对外国影片片名的翻译有什么“绝招”呢?其一是:脱离原名,自由创作。例如让·雷诺主演的《leno》,香港大胆易名为《这个杀手不太冷》,点出了男主角的温情一面。再如《ghost(幽灵)》,香港片名《人鬼情未了》,台湾片名《第六感生死恋》,均凸现了男女主角的依依不舍深情。这些译法均被内地所采纳。其二是:玩同音字或流行语,在这类译法中,香港偏爱中文同音字,而台湾认为用流行语比较酷。例如柯林·法瑞尔主演的《phone booth》,直译《电话亭》,但港台都拿具有时代感的手机来做文章,一译《来电险事(来电显示)》,另一译《绝命铃声》。今年8月份在内地上映的《whena stranger calls(当陌生人来电时)》,亦译成《来电惊魂》,尚可。其三是:香港爱用中英文混杂的片名。金·凯瑞主演的《the truman show》,在香港上映时的片名为《真人show》。奥斯卡双冠后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新片《the devil wears prada》,在内地的报刊和网上已经以《穿prada的女魔头》译名频频出现,估计是受此招的启发。其四是:流行“罐头片名”,主要是给系列片配上系列译名。例如香港在现有的20集007电影的译名前都加上“铁金刚”,这让观众一看便知正宗的007来了。目前在内地上映的《cars》,译名为《赛车总动员》,其中所加的“总动员”显然是承袭了迪斯尼与皮克萨合作拍的一系列立体动画《玩具总动员》、《虫虫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的译法。

对白如何译

对白是影片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外国人和中国人在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生活习惯也不相同,因此对白的翻译难度较大。至于对白为了配音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最近上海电影译制厂给《加菲猫2》加进十多处流行用语,如“移爽”、“顶你”等,如此创新难能可贵。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翻译电影剧本的体会,认为对白在翻译时一定要紧扣人物的性格,紧扣人物当时的心情,在遣词造句和语气表达上多下功夫,力求性格化和口语化。同时要兼顾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说话习惯。笔者发现,外国的文艺片里名言颇多,含有人生哲理意味的名词颇多,翻译时务必多琢磨、多推敲,尽量用一种近似格言的形式呈现出来。

美国电影学会(afi)去年评选出“美国电影史上一百句最佳台词”,并称它们已经成为美国语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排名第13的一句:“love means never having to say you’re sorry。”它也是《爱情故事》的宣传用词,现已被传诵为爱情名言。我国的普遍译法是“爱意味着永不说抱歉(或对不起)。”该片描述名门出身的奥立佛爱上劳工的女儿珍妮佛,两人冲破门第结合在一起,谁料珍妮佛患上绝症,跟痛苦万分的奥立佛诀别。此台词在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因吵架而出走的她对着赶来找她的他边哭边说的,是她向他表明自己的忠诚,也提醒他不可懊悔;另一次是他失去她后对着自己父亲语气肯定地说的,则是他向其父表明自己对这场生死绝恋毫无悔意。由此,应译为:“爱,意味着永远不说后悔。”you’re sorry跟i’am sorry意思不同,后者才是“对不起”。再如排名第1的“frankly, my dear,i don’t give a damn。”(坦白说,亲爱的,我一点不在乎)”,是《乱世佳人》结尾,白瑞德和郝思嘉生的心爱女儿骑马摔死,他决意离去,她急切地问他她该怎么办时他说的,很符合他的玩世不恭的性格。而郝思嘉永不服输,虽然心爱的男人走了,虽然“塔拉”庄园毁了,但还是倔强地说:“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电影”如何译

翻译既包括外语译成汉语,也包括汉语译成外语。“电影”、“影片”这两个常用词,乍看很简单,但译成英语常常出错,如把“电影频道”中的“电影”以英文“movie”表示,殊不知此词仅在美国常用,在其他国家都不通用。世界通用的则是film或cinema。现在美国也常用film来泛指电影,例如new hollywood film(新好莱坞电影)、american film institute(美国电影学会)等。“最佳故事片”用英文“best feature picture”表示,也不合国际惯例,现在绝大多数电影节评选的“最佳影片”中的“影片”一律用film。上述picture显然借鉴了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表示法,该奖的主办机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英文名称里的“motion picture”原指活动影片,后转意电影,已属过时术语(该学院成立于1927年),picture现在主要含义是“照片、图片”等。

另外,还有一些常用术语也被译错,应予以纠正——drama在金球奖和艾美奖中用以区别音乐剧(片)——喜剧(片)类,现在常译“剧情片”,有人甚至提出译“文艺片”。须知“文艺片”已有artfilm一词。其实drama最早是作为古典戏剧的一大类型,即有别于悲剧和喜剧的正剧。故译成“正剧片”未尝不可。

cinéma d’auteur法文原指法国“新浪潮”一批导演把摄影机当作自来水笔写作那样拍电影,曾译“作家电影”。但后来美国电影理论家安·萨里斯把该术语引用到好莱坞许多大导演的作品,认为影片乃是导演呈现个人思想观点和风格的媒介,希区柯克和奥·威尔斯、霍·霍克斯的作品均为“作者电影”。因此,再译成“作家电影”,并套到希区柯克等人的头上,显然不妥。

bollywood——随着世界电影的多极化,如今已出现多个“x莱坞”,此词指印度最大的商业电影摄制基地——孟买。bo这一词冠正取自于孟买bombay的前两个字母,故译成“孟莱坞”较妥,既指明所在地区,又凸现它与好莱坞并起并坐的地位。有人译为“宝莱坞”欠妥,尽管它叫得响,但“bo”对印度人来说并无“宝贵”等意。

总之,我国影视翻译亟须规范化,以防止乱译、错译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本文“抛砖而引玉”,盼行家们一起来探讨,解决这一课题。

标签:最新 翻译 外国 电影 软件 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