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小花文档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 其他范文

2023年八年级数学说课稿(实用三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3.1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推理证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证明,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边角关系,并且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是论证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过程方法: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及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因此我将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和应用。由于对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要求严格且步骤繁琐,此时八年级学生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因此我将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教法设想:我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将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在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中,老师要巧妙引导,分散难点。这样做既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帮助他们探本求源,这样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原则。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首先向同学们出示精美的建筑物图片,并提出问题串:(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片中有轴对称图形吗? (2)里面有等腰三角形吗?然后向学生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边角等相关的概念,由于学生小学就已经接触过,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再提出第三个问题:(3)a.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b.等腰三角形具备哪些性质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我们这节课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①拿出课下制作的等腰三角形的纸片,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谁?用你手中的纸片说明你的看法?②等腰三角形沿对称轴折叠后,你能得到哪些结论?(看谁得到的结论多)

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气氛最活跃,结论又对又多.)

然后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④归纳:你能猜想得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你能用文字语言归纳一下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性质1,2)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活动,根据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教师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完善、归纳出性质1和性质2。培养了学生进行合情推理的能力。)

3、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你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对于这种几何命题的证明需要三大步骤:分析题设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最后进行推理证明。这对于八年级学段的学生难度较大,为了突破难点,我决定设计以下三个阶梯问题:

(1)找出“性质1”的题设和结论,画出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2)证明角和角相等有哪些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折叠等腰三角形纸片,你认为本题用什么方法证明∠b=∠c,写出证明过程。

问题1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帮助学生顺利地写出已知和求证;

问题2提供给学生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就是三角形的全等。

问题3的设计目的:因为辅助线的添加是本题中的又一难点,因此让学生对折等腰三角形纸片,使两腰重合,使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意识到要证明∠b=∠c,关键是将∠b和∠c放在两三角形中去,构造全等三角形,老师再及时设问:你认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将∠b和∠c放在两个三角形中去呢?再次让学生思考,由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有了充分的了解,学生探讨以后可能会得出以下三种方法:

(1)作顶角∠bac的平分线,

(2)作底边bc的中线,

(3)作底边bc的高。以作顶角平分线为例,让一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以达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的目的。其他两种证法,让学生课下证明。这样,学生就证明了性质1,同时由于△bad≌△cad,也很容易得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垂直于底边。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平分顶角且垂直于底边,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且平分底边,这也就证明了性质2。

(设计意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观察,猜想,归纳,猜测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确,结论的正确性需要通过演绎推理加以证明。这样把对性质的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感受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形式,同时感受到探索证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4)你能用符号语言表示性质1和性质2吗?

(设计意图:把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4、性质的应用:

例一:在等腰△abc中,ab=ac,∠a=50°,则∠b=_____,∠c=______

变式练习:

1、在等腰中,∠a=50°,则 ∠b=___,∠c=___

2、在等腰中,∠a=100°,则∠b=___,∠c=___

设计意图:此例题的重点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这一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突出顶角和底角的关系,如

例一,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结果,对变式练习(1)、(2)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就有困难,容易漏解,让学生把变式题与例一进行比较两题的条件,让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在没有明确顶角和底角时,应分类讨论:变式1(如图)①当∠a=50°为顶角时,则∠b=65°,∠c=65°。②当∠a=50°为底角时,则∠b=50°,∠c=80°;或∠b=80°,∠c=50°。变式2①当∠a=100°为顶角时,则∠b=40°,∠c=40°。②当∠a=100°为底角时,则△abc不存在。由此得出,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可以求出另两个角(顶角和底角的取值范围:0°<顶角<180°,0°<底角<90°)。

例二:在等腰△abc中,ab=5,ac=6,则△abc的周长=_______

变式练习:在等腰△abc中,ab=5,ac=12,则 △abc的周长=______

(设计意图:此例题的重点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的关系,并强调在没有明确腰和底边时,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例二,①当ab=5为腰时,则三边为5,5,6;②当ab=5为底时,则三边为6,6,5。变式练习①:当ab=5为腰时,三边为5,5,12;②当ab=5为底时,三边为12,12,5。此时同学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得出三角形的周长,这时老师就可以提出质疑,让同学们之间讨论(学生容易忽视三角形三边关系,看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例三、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例3是课本例题,有一定难度,让学生展开讨论,老师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学生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角之间的关系,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并书写出解答过程。本题运用了等腰三角形性质1,并体现了利用方程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

例四:

在△abc中,点d在bc上,给出4个条件:①ab=ac②∠bad=∠dac③ad⊥bc④bd=cd,以其中2个条件作题设,另外2个条件作结论,你能写出一个正确的命题吗?看谁写得多。(分组讨论抢答)

5、巩固提高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为度。

(2)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3)课本本章数学活动三“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

设计意图:

(1)题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及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的画法,由于题目没有图,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学生能正确画出锐角和钝角三角形两种图形就容易得出结果,也渗透了一题多解。

(2)题同时运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性质2,还有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三个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讨论”是本章的数学活动3“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与等腰性质的证明思路类似,先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猜想距离是相等的,然后通过做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进行严密的推理。更加说明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

6、课堂小结:不仅仅说你收获了什么,而是让学生从知识上,思想方法上,以及辅助线的做法上等方面具体总结一下。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完善本节知识结构。学生对于自己的疑惑提出小组内交流,还没解决则全班交流。

7、布置作业:

p55练习1、2、3题

p56习题1、4、6,(选做7,8题)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同时为下节判定定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教学难点是: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三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现在给大家说一说当初我是如何跟学生一起学习这节内容的,希望各位多加指导!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详细介绍: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2节第2课时,就是课本115到116页的内容。在许多方面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着紧密联系,是本章中的重点。本节课安排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数学思考:

1、通过研究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1、教学方法

依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教最大限度的服务与学。因此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学体验法——利用学生描点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

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目的: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的思考。

2、学法指导

做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止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本着这样的原则,课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应用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分析材料。培养观察总结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观察:

展示学生作图作品(书p28例2),强调列表及图象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课前一两分钟对学生上交的作图作品进行快速筛选,进量多选出一部分,课上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再从中选取一两幅优秀的作品上课为示例。

目的有四: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都具有强烈的表现自我的心理。大部分学生盼望在课上教师能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作图会比平时更规范更准确;也可以说完成了变教师课上被动讲为学生课外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的所获更多,印象更深;

2、课上展示学生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肯定,这又恰好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这便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乐意学习数学,激发了学习热情,听课更加专心。

3、学生经历画图象进而感悟它的形状及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异同,为后面的发现规律作了准备。

4、令教师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课堂。

(二)尝试探索、体验新知:

活动1、观察探索:

比较两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步;根据你的观察结果回答问题。(书中原问题1、2、3)

目的:这样在学生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上,通过对应描点法来画出了图象,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感悟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完成平移。

第二步:在学生作出的两条平行直线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交点情况,引用两点法(两点确定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直线y=--6x+5与坐标轴交点”并思考:一次函数y=--6x+5又如何作出图象?

目的:这样通过启发学生视觉见到的两点,即与坐标轴的交点{(0,b),和(-b/k,0)两点};此交点的求法(学生易从填表中的数据发现),再反之引导学生抓住这两点画图象。就此题体验一次函数图象的两点确定;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

活动2:知识再体验: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四个k值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并观察分析。

目的:进一步巩固两点作图法,为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活动3:展示“上下坡”材料,解决象限问题。(多媒体展示)

目的:让学生触发漫画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导思考k、b对图象的影响——设置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学生对这种直观的知识易接受,易理解,记忆深刻。从而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

活动4:师生互动(师生角色互换),提高拓展。(多媒体展出内容)

目的:通过这种师生互动角色转换形式,不但能尽快烘起课堂气愤,而且复习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对一次函数的性质理解的更透彻。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什么启示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目的:总结回顾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刚刚理解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四)作业布置

加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与学”效果。

采用了如下板书,要点突出,简明清晰。

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确定两点为(0,0)和(1,k)一次函数选择的两点为:(0,k)和(-bk,0)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令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上,能愉快地接受知识

标签:2023年 八年 级数 学说 课稿 实用 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