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一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生任意背诵两首以前学过的古诗。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梦令
酒醉
景醉
人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如梦令》教后反思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藕”,有感情读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这首词,能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通过一个“醉”体会诗词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词,感受古诗词的凝练、含蓄。从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学。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诗词意境,感受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溪游醉归的欢乐。
三、教学流程:
一、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
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2、出示《如梦令》。
李清照介绍: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
“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兴”(评价: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节奏感很好,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
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范读。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配乐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眼中、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3、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重点指导“一滩”、“兴尽”等词语的理解。
“醉”什么意思?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三、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到底是怎样的美景让诗人陶醉呢?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2、组织交流。
(一)画面1:“溪亭日暮”
1、“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说说湖边的景色。---读句
2、图画,师描述: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3、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用“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的句式说一说。
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画面2:藕花深处
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诗句)
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三)画面3:争渡图
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声音响不响?(惊、一滩)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惊、除了写鸥鹭受到惊吓,它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惊喜)师指导朗读。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简介李清照。回顾所学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背诵。
说一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相机引入“长短句”、词牌名)简介什么是词牌名。
从朱熹的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入手,提出学习要求: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自由朗读《如梦令》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
提高要求:注意停顿,就会更有诗词的节奏和味道。老师范读一句,让学生再读这首词。
一生读。(师评价)——个人读——师生集体读
2、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怎样读懂一首词呢?有什么好方法?(生交流,比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看插图等。师概括。)
用交流的方法,看能不能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
交流每一句诗歌。
第一句要处理的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第二句要处理的点:兴尽、误入。为什么会“误入”?
第三句:要处理的点:“争渡,争渡”!什么心情?作者为什么用了两个争渡?可以看出什么?
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齐读这首词。
3、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再读这首词,你能从中找到几幅“画”,“画”的名字是什么?
第一幅画:“溪亭日暮”
用自己的语言说这个画面。 老师引导品味画面之美,情感之“醉”。
指导朗读。
第二幅画:“藕花深处”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
品味画面之美,想象画面之香!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指导朗读: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第三幅画:“一滩鸥鹭”
在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描述画面,体会作者在焦急中得到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惊喜读这句话。
倾听朗读,闭目想象画面。
再次感情读文,读出美,读出沉醉。
小结本文:它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他醉了!
再次感情读文,读出浓浓的醉意来。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一背。
4、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如果你喜欢,就跟着视频轻轻地唱起来。
结尾: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作业设计:
1、必做:朗读背诵《如梦令》。
2、二选一:
①搜集李清照的其他词,读一读或唱一唱。
②小练笔:试着将《如梦令》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来。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沉醉————兴尽————争渡
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李清照的资料。
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回忆她一次郊游流连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一次奇趣的经历,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2、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
3、吟唱《如梦令》,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几处纰漏,比如:第二环节的想象部分不够深入,过程衔接存在问题;吟唱部分收场过早,学生沉醉其中被硬生生的拉了回来;教学评价有几处明显不到位等。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3.感受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如梦令》课件资源
1.收集有关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2.收集有关“靖康之变”的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如梦令》这篇课文的相关教学资源(文字、视频、图片资料)。
(二)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五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3、预期效果
那么理解词意、感悟意境对于大家来说就不成问题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任务呈现
(师先配乐朗诵)师:这首词听起来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且试着读懂它。同桌可以互帮共享。
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2、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指名读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全班齐读。
2、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任务二: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任务呈现: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美了、读活了、读出味道来。怎么读就有味道了?细细地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静静地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自主学习
细细地读,静静地想
展示交流:
板书三个画面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
任务三、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任务呈现:
同学们真不简单,把三十三个字读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读成了一幅流动的画,此外,还学会了文包诗的一种写法。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自主学习: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展示交流
1、生读词,思考。读后交流,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2、再读这首词。词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她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藕、兴”两个字。
2、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的意思,想象作者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
2、朗读并背诵
【教学准备】: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教案说明】:教案中红色的字为课件出示部分:绿色的字为板书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播放课件古筝曲)
1、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一起来学习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板书课题:如梦令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清平乐·村居》、《忆江南》、《水调歌头》)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点击:基础知识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
3、出示《如梦令》。
出示课件《如梦令》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现在,让我们眼到、口到、心到,去吟诵、去欣赏、去想像,来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各种形式朗读)(随机纠正错音)
3、咱们把词读顺了,一首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想,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四、精读品味体验沉“醉”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也就是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2、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4、板书:醉……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再读。
①、出示课件1、2句
a、读1、2句,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b、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
过渡:词人和好友品尝着美酒,欣赏着美景,如此诗情画意,日子过得好生惬意,那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②出示课件3、4句
a、诗人醉后有何表现呢?继续交流:“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b、理解“兴尽”“藕花”:兴尽想告诉我们什么?由藕花我们联想到诗人在哪?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我给大家一幅图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诗填一填
过渡: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
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开始——“争渡,争渡”
③出示课件5、6句
a、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
b、生答:(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c、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知作者,讲词牌
1、咱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了许多许多古诗,积累了许多名句,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吗?
2、相机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你知道它的意思吗?你知道这样豪迈的语言出自谁的口吗?板书:李清照
3、你们了解她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些。教师出示-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以词着名,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4、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词《如梦令》。看!(出示词)这就是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
二、初读感知
1、打开课本,试着读一读
2、听课文录音,感悟
3、强调“兴”的读音
4、抽生朗读,指导节奏
5、读熟词
三、抓字眼,解词义
1、回忆学诗的方法
2、利用工具书自学或小组学习
3、交流
(1)常记 溪亭 日暮 沉醉兴尽 误入 争渡
(2)连起来说说词的意思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四、想意境,悟情感
1、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五.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诵、情景再现,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揣摩作者情感。
2、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掌握自主鉴赏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尝试领会词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法学法:诵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课件出示图片。师:咱们先来欣赏张图片,感觉怎么样?她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才女,你知道她是谁吗?她最擅长作词。你们知道词吗?
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如梦令》这首词吗?迫不及待了吧,请大家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什么意思?(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1、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开始吧!
2、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3、师: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4、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师: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生:“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这个词,你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生朗读。
师:你们看啊!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
师: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师:这个“藕花深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师: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师: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师: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师:是啊,这可是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
师:那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
师:再读。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师:词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咱们再从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
生:(学生读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资料。)
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李清照她年轻时候的生活非常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师:是啊,年轻时的李清照一直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
咱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跟词人一起深深陶醉一次吧。(生齐读,师生合作读,生背诵。)
师:这样难忘的郊游经历她能忘得了吗?
师:这样身心释放的快乐能忘得了吗?
师: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记得,经常地回忆啊,所以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词人因乐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觉得这个时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4、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师:刚才我们在学古诗词时掌握了一种本领,就是把词“读胖”,咱们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说字眼,说理由,并板书。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 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九
一. 话题引入,初读全词
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四.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1.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2.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
如梦令
酒
沉醉 景 快乐
情
设计理念:
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时间:四十分钟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十
课前谈话: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我们一起来背背古诗,老师说题,你们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这两首词都表达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但又有不同,读这两首诗,我们分别能读出哪一个字?(“喜”“悲”),一个字就概括了整首诗的情感,这就是“诗眼”。找诗眼,是阅读理解古诗词的一种方法。
再背首词: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读出哪个字?“醉”——自己能找到,真好!真是“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能举一反三就是一种读书本领。一个“醉”字,写出饱经战乱的辛弃疾对安定恬静的和平生活的向往。
【机动:当然,有时可能是一两个句子写出诗情,如:《观书有感》,背,“为有源头活水来”;
换种形式,背背写梅花的诗或句:写梅花的,写荷花的,写春雨的……】
一、导入:
同学们,在诗词创作的王国中,男诗人、词人尤多,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都蜚声诗坛词坛,而宋朝出了一位女词人,极为有名,极富才华,她就是南宋词人——李清照(出示图)。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李清照写的词,(出示整首词)。
根据你对词的了解,你觉得“如梦令”是?(词牌名),词可以配乐歌唱,词牌名决定了这首词的曲调;一般题目概括词的内容,这首词的题目?(没有题目),一般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来作为题目。这首词很短小,数数,整首词共——33个字,也没有上下阕之分,是一首小令。这首小令记述的是李清照少女时代一次郊游经历的经历。
二、初读,了解词意。
1.诗词是要诵读的,(板书:读)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指名读(相机正音:兴 藕 争,板书生字“藕”,适当指导字形,理解“藕花”即为“荷花”。)
2.在读准确的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读出应有的停顿。(停顿,不仅好听,抑扬顿挫,而且给自己、给别人想象的空间)
3.词读准确也读通顺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边读边想,读懂意思,请你再轻声读这首词,想想词的意思,看看能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有不清楚的地方和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准备,教师巡视。请同学交流:谁来说说,你读懂的内容,一个词语、一句话或整首词都可以。
相机帮助理解以下词语:
常记:常常记得; 溪亭:小溪边的亭子。
沉醉:陶醉美景;也可解作畅饮美酒而醉(师适时补充:古代文人爱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李清照虽是女子,却也有男儿的豪爽,爱喝酒。此刻与友人喝酒尽兴,有点醉意了)。
兴尽:即尽兴,兴致得到满足,玩得很尽兴。
不知归路:不晓得回家的路;也解作不愿踏上回家路。
误:迷路。 藕花深处:荷花开得最茂盛密集的地方。
争渡:用力划船。 惊:惊动。
(时常记得那一次在溪亭游玩,一直玩到傍晚,玩得很尽兴才划船回家。由于天色已晚(或许是酒喝多了),不知不觉竟迷路了,划到荷花深处,我们拼命划呀划呀,突然,河滩上一群群鸥鹭受到惊吓飞上天空。)
4.(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凝练):这首词追忆的是她少年时代一次郊游的经历。刚才我们讲了这首词的意思,用了很长一段话,可是,作者却只用了——33个字,寥寥33个字,就将郊游的时间(日暮)、地点(溪亭)、事情的经过都写得清晰明了,这就是古诗词的一大魅力——语言凝练。
我们一起读读整首词,感受宋词凝练的语言。
三、再读,想象画面。
1.常言道,“诗中有画”,词也如此,词中也有画,更有优美的意境。有时,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一幅画,就描绘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因此,学诗词,不仅要“读”,还要“想”,刚才我们通过想,知晓词意,我们还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词给读活了读美了。
请同学轻声读这首词,边读边想,看看,读着这首词,你看到了几幅画面?能否用这首词中的某些词语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出三幅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想象体会三幅画面的美丽意境。
(1)“溪亭日暮”图
①下面,咱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这些美丽的画面。
首先,咱们来欣赏“溪亭日暮”图。读着“溪亭日暮”这四个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说出景物,且能说美:黄昏时分,夕阳如喝醉酒一般红彤彤的,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天空,也给远山、亭子披上灿烂的霞光,小溪也被染红了,波光粼粼,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预设:如果学生说得不够美:你已经看到了这些景物,很好;如果再想象说得美一些,更好!引导:看远一点,天空、远山……如果学生说得很美,表扬其描绘得诗情画意。]
——黄昏时分的溪亭是辽远而绚丽的,让人忍不住叹一声“夕阳无限好”。
②那么,这幅夕照图中,仅仅只有这些景物吗?(或引导:我相信还有些同学一定看到了另一些画面中另一些景)(如学生已说到,则表扬其会想象,不仅看到物,还看到了人)
(引导联系下句想想,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能看到画面中的人——词人与她的朋友。)
③想想:她们在做什么?(以下几条看学情随机落实)
(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一边在喝酒,喝得快醉了,非常快乐,天色都晚了,可还不想回家——李清照虽是女子,却也有男儿的豪爽,爱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深深沉醉于这酒兴中,乐而忘返)板书:乐而忘返
(大家喝酒吟诗、说说笑笑,很谈得来,一直不想回家——友情浓似酒,酒不醉人人自醉,词人沉醉于这份友情中,乐而忘返。)
(她久藏深闺,很少看到这样的自然美景,久久欣赏,啧啧赞叹景色美丽,即使天色晚,也不愿离开——无限风光在溪亭,词人深深陶醉于美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乐而忘返
师: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缤纷的画面中有了李清照和她朋友的身影,就更富有生机与情趣了。
读读这两句,沉醉一下。
[点评时关注学生对“溪亭日暮”(美丽画面);“常记”(时时怀念);“沉醉” “不知归路” (深深陶醉)等词语的理解与朗读]
[关注朗读情况,引导入情境(不仅看到画面,还进入情境,这是阅读古诗词更高的境界)]
(2)“藕花深处”图
①画面在延展,看着“藕花深处”,你仿佛又看到怎样的画面?
先让学生说说,也可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来想象:荷花茂盛美丽,荷叶碧绿密集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诗与文:此时,想到哪些写荷花的诗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还记得《荷花》一文吗: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金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千姿百态,陶醉了!
深深呼吸——闻到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师:藕花深处,少有人去,叶更密,花开无拘无束,一定更美,通过你们的想象,我们看到了静谧奇丽而清香流溢的藕花深处图。
②看到画中人:(如学生自己说到人,表扬“读书全在自用心”,你已经会学以致用,真聪明!没有说到人,师引导:画面中似乎也还缺点什么?)
(还有人,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一路划船一路在欣赏这荷花。)
你看到的李清照是什么神情?(惊讶)(惊喜)(欢呼)(欣喜若狂)
情境:你为什么那么惊讶?“欢呼什么?”(没想到会有这么美丽的荷花)(很意外,喜出望外)
——误入藕花深处,是一次意外,一次美丽的意外,意外的美丽,怎能不欣喜?所以,虽然天色已晚,但是词人和朋友游兴再起,再次流连忘返。
我们再读读,到藕花深处醉一醉。
——[点评时关注“藕花深处”,点明:人在花中游,也在花中醉;又一次“沉醉不知归路”,乐而忘返。]
[看到画面,进入情境了]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 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 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 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v 藕花 溪亭 沉醉
v 兴尽 误入 争渡
v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v 如梦令
v 【南宋】李清照
v 常记溪亭日暮,
v 沉醉不知归路。
v 兴尽晚回舟,
v 误入藕花深处。
v 争渡,争渡,
v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通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重点)
3、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通过“联想、配乐朗读”等教学策略反复咀嚼、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一生,感悟词人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从而感悟立体的李清照。(难点)
课前准备:
1、搜集当时的背景资料及李清照的《声声慢》。
2、曲子《渔舟唱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曲古典乐曲《渔舟唱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
师:看你们的神态就知道它太好听了。知道吗?古典乐曲是我们中华所独有的,它堪称国粹。当然,堪称国粹的还有很多例如戏曲、中医药、古典文学等。在文学宝库中有两颗最璀璨的明珠是唐诗和宋词。唐诗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早就接触过,那么宋词你们知道多少呢?你们学过哪些词?(指名背)
1、谁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有的分上下阕。: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2、《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如梦令忆江南)
师:古时候的词都是配着乐曲演唱的,所以词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多读还能体会出词的韵味,所以在读词时要有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师配乐范读
2、生自由读,要求轻声朗读课文,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全班交流。
(1)指名读课文,正音:兴(xìng)、藕;齐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4、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读中想,读中悟,读中品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首词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全班交流。
预设
★溪亭日暮
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⑵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⑶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
⑴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⑵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⑶朗读。
★一滩鸥鹭
⑴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⑵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⑶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①理解了词的意思后,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朗读这首词,(指导学生读出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②尝试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声声慢〉,感受晚年的李清照的词的意境。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边读边交流交流资料。
预设:⑴、生交流背景资料: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路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⑵、刚才我们学的《如梦令》和这首《声声慢》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读的时候语气比较欢快,而《声声慢》的语气则比较低沉)
⑶自读自悟
生自由读对比两首词的不同。(相机指导朗读)
六、作业
李清照是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我相信经过今天的学习,李清照的泪水和欢笑和她一生的经历会深深地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你一定能成为她跨越时空的好朋友,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后还可以继续搜集有李清照的词及相关资料,可以制一期手抄报,来缅怀我们这位女中文豪。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十三
一、准读全词
1、拿出本子和笔跟着老师写一首小词,老师在黑板上写,你们把这首词写在本子上。好吗?
2、这是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词,自己把这首词读两三遍。
3、[手指“兴”],这是个多音字,在词中应该读xing还是xing?听说过这样一个成语吗“乘兴而往,兴尽而返”吗?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想听吗?师述王子猷[yóu]的故事
有一夜下大雪,王子猷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4、“藕花”就是我们常说的?生:荷花,莲花。
师:那这首词里的藕花可以换成荷花或者莲花吗?为什么呢?
师:不知道?没关系,我们先把问好留在这里。
5、“争渡,争渡”,为什么要重复两次?
师:还有什么原因呢?我们再来看一首《如梦令》,还是李清照的(出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自己读读,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师:是的,同一个词牌名的词,字数和句式都是一样的,固定的。不仅如此,里面的平仄音也是固定的。。(板书:平仄)平表示一、二声,用“—”表示;仄表示三、四声,用“∣”表示。《如梦令》的第四句的平仄音必须是“仄仄仄平平仄”。如果把“藕花”换成“荷花”行不行了?第三个字就是平声了,就不符合如梦令词牌的格式了。所以,创作词,我们一般都说“填词”,根据固定的句式和平仄音填入不同的内容。
7、除此之外,词和诗一样还讲究押韵,你看这首词押的是什么韵?(“u”韵)。
师:是的,因为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韵味十足,又朗朗上口。再读读,读出这首词的韵味。
二、通读全词
师:这首词呀,虽然很短,只有33个字,却讲述了一件完整的事件。我们先看看事情发生的地点在哪?
师:好地方呀,潺潺的流淌溪水边有一座精致的小亭。时间呢?
师:“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师: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师:时间,地点有了,那人物呢?师:只有她一个人吗?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你看出来了吗?
师:看景、吟诗、作对,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谁来向我们娓娓述说这首词?谁来读?
三、品读全词
师:真好听,不过学词,我们不能只了解写了什么,还要学会品词。品出词人蕴含在词中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怎么品呢?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找出词眼,就能容易触摸到词中词人深藏的情思。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你感觉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词眼。(生:醉)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师:有意思,你感觉李清照醉得怎么样了?
师:同学们呀,你看,一个女孩子还会喝酒,酒醉得还挺厉害,回家的路都不记的了,你说这像话吗?
师:太不像话吧,是吗?其实老师告诉你,在古代饮酒和作诗是文人之间的一件雅事,酒有时就是为了助诗兴,助游兴的,你们读过《红楼梦》了吧,你看,《红楼梦》里的林妹妹,长得多虚弱呀,但是她们姐妹们在一起的时候,时常也饮些小酒,而饮酒是为了助诗兴。但你看这首词,李清照醉了仅仅是因为饮酒的原因吗?
预设生:不是,我感觉她也可能被日暮时的美景所陶醉了。
师:日暮,黄昏,多美的时刻呀!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李商隐也曾面向夕阳发出如此感慨,夕阳无限好——生:只是近黄昏。
师:有一首歌唱也这样唱,夕阳本来就是陈年的酒呀,李清照焉能不醉呀!还因为什么而醉了?品词就得会想呀!
预设生:还因为李清照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游玩,她们谈心,尽情玩闹,所以醉了。
师:是的,友情也是一杯酒呀!谁能把李清照这浓浓的醉意给读出来!
指名读词一二句。
师:再读读回去的路上,你又能品出什么呢?
师:此时飞起的鸥鹭多不多?(多的,一滩就是整个河滩。)
师:“荷花深处”是什么意思?(荷花很多的地方。)
师:小舟行驶到荷花的深处,这说明李清照她们在错误的道路上已经走了?(生:很长时间)是呀,当她们猛然发觉的时候,呀!自己的身边,眼前,触目所及的地方都是朵朵绽放的?(生:荷花)这多让人惊喜呀!
师:你感觉到了吗?这首词妙就妙这“误入”上呀,你看,前面李清照在溪亭游玩,饮酒,赏景,醉了,累了也兴尽了。可是因为“误入”,他们的兴致又上来了,是什么又勾起了兴致?(是荷花,是争渡,还有一滩的鸥鹭。)
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是呀,想象看,一滩的鸥鹭在沉沉暮色里扑棱棱的飞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象呀,肯定让李清照大饱眼福呀!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师:此时此刻,你体会到词人的心情怎样?(指名说)
预设生:多么开心。
师: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
预设生:惊喜。
师: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
生:读最后两句。
师:这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呀!所以尽兴了又兴起,醉过了又醉了!你能读出这份意外的惊喜吗?生读。
师:读着这首清新、雅致的小词,我们仿佛也要醉了。不过,这首词写于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呀,那时候,女孩子可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呀!从出生到出嫁只能深居闺房的呀。而李清照为什么能够和好朋友出游,而且还大胆饮酒呢?
生:她的父母特别的宠爱她。
师:有道理,李清照是家里的唯一的女孩子,她的父母确实特别娇惯她,所以教他识字,学词,她的父亲更是常常把她带在身边。
生:特别的淘气,调皮,瞒着父母的。
师:也有可能哦。大家想一想像这样的出游,次数多不多?
生:是不多的,词的开头就说“常记”,我想可能就是这一次,所以让李清照常常记起,难以忘记。
师:是呀,这样快乐又有惊喜的经历,一次就足以回味一生了,让我们再一次分享李清照的快乐。
指名读全词。
师:其实李清照的一生并不是一直这么快乐。她曾经历了国破 家亡 夫死 财散 等多种磨难,但是她每一次都艰难的挺了过来,一直活到了72岁!我相信在她遭受每一次磨难的时候,有一种记忆肯定一直陪伴着她、支撑着她、温暖着她,这也许就是——《如梦令》
生齐读《如梦令》。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十四
一、画面导入,激起情趣
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这样八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件),谁来说说你对这八个字的理解?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画,一幅画里又往往蕴含着美妙的诗句。现在,咱们一起来看几幅画,你能吟出画中所蕴含的诗句吗?
二、初读全词,初步感受词意
1、同学们,你们用动情的朗读读出了古诗的韵味,看得出,你们都很喜欢诗。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也是诗中有画,而且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不简单,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关于李清照,你都知道些什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她的资料,下面大家看这段文字,自己读一读。
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李清照可是才华横溢,也正以为如此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屏幕出示全词),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回忆了她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的经历。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板书:如梦令)
2、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
④除了把词读正确,我们还要读出词的节奏,把词读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李清照借这个词牌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
师:你自己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生: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记得在溪边黄昏的时候看日落。
师:在那里看日落时的情景。是吗?不错的,她这么说,咱们能听懂她的意思吗?能听懂就可以了,来,往下说。你还能读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归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
师: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深深地陶醉了。
师: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吗?或者说是忘记(回家了)。
师:再往下说
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话我理解的是他开船的时候开到有荷花的地方。
师:对,划船的时候。那个时候船没有机器的,划的。划到哪儿去了?
生:(齐说:荷花深处去了。)
师:是的,荷花深处去了。
师:接着说。
生:我理解的是兴(xīng)尽晚回舟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你怎么理解?
师:她看着看着,陶醉在里边了,但是,天都黑下来了,这个时候又不得不回去,其实这个“兴尽”是兴未尽,但是因为晚了,所以不得不回去。
师:还有最后两句没人说,谁来说?
生:我解释的是惊起一滩鸥鹭。意思就是她在开船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荷花的地盘。然后荷花里边有许多的鸥鹭,被她船一开进来就全部飞走了,就是惊起一滩鸥鹭。
师:争渡,争渡,谁读明白了?
师:怎么出去啊,怎么出去啊?在抢着划船,这个时候把一滩欧鹭给惊起来了。
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
师:可是这一首词只用了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
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展开想象,品味词境
1、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诗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 a、溪亭日暮
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师: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
(3)朗读指导
师:你们看啊!(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
b、藕花深处
①在那样快乐的时候,那样美丽的地方,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
师:这个“藕花深处”,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生:湖水还很清澈。
生:还有那些小蜻蜓停在刚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
点评语预设:
a、你看到了荷花田田的叶子;你看到了姿态万千的荷花;你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藕花深处;一个清香飘逸的藕花深处;一个神秘而幽静的藕花深处,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吧。读
b、在这样的藕花深处,又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许多描写荷花的诗句来,谁来说,你想到了哪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那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不小心)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
师:是啊, “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竟然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可见她们已经被美景深深的吸引了,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此时诗人已经如痴如醉,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于是就赶紧——读下去
c、一滩鸥鹭
1、师: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响不响?从哪个词语中听出来的?
2、师:学词,就要像你们那样,唤醒身体所有的感官。词语中还有声响呢!
师: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
师:是啊 “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一齐读出这壮观的场面。
③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听到它们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听到划桨声、欢笑声、水声,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是啊,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惊喜。)
师:所以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他们心都醉了!他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意外中。读出这样的感受。
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三、回归整体,感悟词情
1、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再现了当年李清照郊游时的情景,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 “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2、通过学习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呢?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吗?(令人心醉,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美好、美妙、令人难忘)
师:是啊,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美好的记忆里。而且让我们也陶醉其间,留恋其间,有了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一定能把整首词读好!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此时的李清照不仅陶醉在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中,还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我们知道早年的李清照可说是名门闺秀,生活条件非常优越,父亲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是金石家。那时他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但是,在李清照的后期作品中却很难找到那份快乐,那份纯真了。(出示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诗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孤雁儿》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范读
2、在这里,你读到的还是快乐吗?你读到了什么?(愁、泪)
3、南宋末年,金人大举南下,中原国土沦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虽是一女子,但她同样有一颗爱国忧民之心,这愁和泪是为国亡而愁,为百姓生活疾苦而流泪;其二是家破,家人先后离去,使得李清照长期流亡在外,无家可归,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就是她满腔的愁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句话,体会那无尽的哀愁、千行泪吧
4、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总结。读李清照的词,她的才情可以流光溢彩。课外再去找一找她的词,读一读,品一品词的味道。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十五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
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
生:《长相思》!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
生:是!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
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
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
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生:我是说“误入藕花深处”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李清照他们乘着小舟,准备回家,但是他们不小心划到了荷花池里。
生:他们就在荷花池里玩,然后他们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的?还有一句,谁来说?
生:因为他们玩得很开心,嘻嘻哈哈的,把那些鸥鹭全部都惊起,全部飞起来了。
师:“争渡争渡”就是?
生:他们在那里拼命划船,拼命划船,声音很响,然后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生:长!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
生:三十三!
师: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十六
教学目标:
1、 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 理解两首词的词意。
3、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词意。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如梦令)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
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
5、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背诵、默写整首词。
板书:
如梦令
日暮 沉醉 爱生活
误入 藕花深处
惊起 鸥鹭 爱自然
第二课时(渔歌子)
教学要求: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导入本课学习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简介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 归:回家、回去
2、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渔歌子 桃花流水 鳜鱼肥 热爱大自然
斜风细雨 不须归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十七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目标2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象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如梦令
日暮 沉醉 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余兴依依
惊起 鸥鹭 爱自然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同目标2
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法学法
情景想象法,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知道“词家三李”都有谁吗?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姓李,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是婉约派的开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学生看视频:简介李清照)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长相思》、《清平乐·村居》、《忆江南》)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3、《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如梦令 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错音)
3.听配乐范读(课件)
4、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3)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4)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5)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
(6)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7)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8)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学生说说诗的大意
(10)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来,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2、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醉”字展开的?是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陶醉了?(板书:醉)
(1)、陶醉于美酒、美景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①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一、二句
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
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
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
(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
(生:喝酒生:聊天生:做诗、对对子生: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读一读
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误入藕花深处
②继续交流:三四句描绘了一幅“藕花深处图”
从“藕花深处”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样的荷塘使你联想起哪些诗句?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美的荷叶荷花呀!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
2、太美了,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3、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等他们警醒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可见他们真的是醉了!于是开始――“争渡,争渡”,读下去!
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词人陶醉于美丽的意外
的景色中。(板书:美景)
(2)画面3:争渡惊起鸥鹭
1、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从哪些词听出来的?(惊、争渡)
2、古代的女子平时受到的约束比较多,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那种少女活泼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来了,大声的笑哇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指名读
3、你还看到了什么?给大家描述一下。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一滩)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4、是啊,她们拼命地划着船,水声,笑声,叫声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天空,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词人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惊喜师:为什么那么惊喜?
生:壮观的景象令人惊喜;因为白鹭落下的地方就是岸边了。
师:这真是美丽的意外!该是多么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读“争……惊……”
④看着美景,品着美酒,还伴着这美丽的意外。词人深深地……(醉了)。这难忘的郊游的经历她忘的了吗?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5、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她陶醉在日暮时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鸥鹭惊飞的意外中,陶醉在与朋友相约游玩的快乐里,她的心都醉了!(板书:游玩乐趣)
(3)美好的生活让她陶醉
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吗?(幻灯出示:适当补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结: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她记下的美好的生活场景,(板书:美好生活)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那次难忘的郊游。有感情的齐诵这首词。
曾记得:人悦时,鸟亦欢颜,花也笑。
李清照早年时生活如此幸福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五、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1、 听配乐朗诵。(视频)
2、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凄凉、惨淡、愁苦)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连串的叠词表达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这满地的黄花在她看来都憔悴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样的情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的了啊!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看到以前为她传递过书信的大雁,更让她伤心。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样的情景她觉得太难挨了。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师:够了,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这是为什么呢?
探询凄苦原因。
3、 学生再看资料。(课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4、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6、 指导读。(齐读前两句两句)从叠词当中您体会到了什么。痛苦,伤心,绝望,无助……让我们再读这一句话。读得再慢一点
7、你觉得她在寻觅什么?(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 美好的生活!)
师: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齐背《如梦令》。
总结: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这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六、布置拓展作业
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
2、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
(1)请会画画的同学课后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笔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如梦令教学课件 如梦令名师教学实录篇十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让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带着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词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之后,想法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三幅画所展示的意境之中。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再巧妙地把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引导学生把这三幅画联系在一起,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对三幅画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如果在课堂上能设计一段对此的写话训练,效果会更好。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宋朝着名婉约女词人李清照的佳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外游的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荷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是一首词,学生对此缺少相关的学习经验,那怎样借助学生以往的基础恰到好处地教学这词呢?经过反复的琢磨,精心地备课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去攻破:
一、朗读全词,读出韵味。
古诗词具有一定的音律美,只要恰如其分地把词的节奏,读来将会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根据以往读诗的经验,对于七言诗学生会读成二二三的节奏,他们都能读得游刃有余。可是学生对古词的朗读欠缺经验,不知该如何把握词的节奏、韵律。那么,通过老师的娓娓范读就成了学生读词的入门了。领读、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
二、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三、展开想象体悟意境
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四、课外延伸感情升华
在课的后部分,品读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体会李清照晚年流亡到南方,再加上自己深爱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孤苦伶仃凄惨的经历。深深感受到每一首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寄托着作者的不一样的情感,领略中华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认为,本古诗词教学的难度一点儿不比作文教学的逊色。所以一直都不敢尝试在公开课上展示古诗词的教学。但,此次的收获,让我敢于挑战那些所谓难上的课例。
《如梦令》教学建议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宋朝着名婉约女词人李清照的佳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外游的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荷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是小学阶段极其少数的词,学生凭借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词的理解的少之又少的。因此,课前是非常有必要先介绍有关词的基本知识,诸如什么是词、什么是词牌、词的格调指的是什么,要使学生对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韵”的固定格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理解也是相当的重要。往往作者会把此情此感会渗透于诗词的字里行间,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词的意境。在初步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进入本词的教学了。古诗词的教学,应突出一个“读”字,为此,在简要介绍词人与作词背景以后以“四读”来组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教学。
教学“第一读”:力求读好词作节奏、停顿,读得连贯、流利。可以先由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二至三遍。
“第一读”之后,师生共同理解词作中有关词语的含义,弄懂各句的意思,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词所写的内容。为了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先复述后概括本词内容。然后进入教学“第二读”。此时的“读”是在学生对词作内容掌握之后的读,可以采取分组读、男女组接力读的方式进行。此番“读”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二至三遍。
“第二读”之后,师生共同体会、揣摩词作的丰富意味。可以提问:词人为什么“常记”溪亭日暮,沉醉晚归,迷路惊鸥这样一件生活事件?只要给予学生启发和鼓励,学生定能品味出各种不同的意味来。
此时,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 “ 境 ”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学生每找出一种答案,教师均予以及时评点、肯定,学生自然倍受鼓舞,积极思维,争先恐后举手答题。在兴趣盎然的热情探讨中,学生对词人的内心活动、思想情感有所洞悉,能真切体会到女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炽烈情怀。于是,进入教学“第三读”:要求通过自己的朗读,力求读出女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上一两遍便有学生自动合上书本朗声背诵了。
“第四读”,在学生理解李清照此情此感后,进行课外的延伸,品读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体会李清照在晚年时,因外族入侵中原,她流亡到南方,再加上自己深爱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可以说是孤苦伶仃。深深感受到每一首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寄托着作者的不一样的情感,领略中华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