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小花文档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 其他范文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 乡村振兴好青年事迹材料(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 乡村振兴好青年事迹材料篇一

马培源、钟洋、王淦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带着“不安分的心”,他们在西安周边的山上租了老院子,开始了改造旧屋、随性作画的“原生态生活”。三人以“野居青年”为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天有500多万粉丝守候在屏幕前,期待从他们的视频里,品味出自己心中的脱俗生活。

他们是学画画的,然后就在山上搞一些创作,感觉特别自由。刚毕业比较闲,就用拍视频的方式,把他们画画、生活、做饭、改造之类的琐事,全部记录下来,没想到发出去还有不少人愿意看。”“野居青年”马培源笑称,粉丝量的逐渐增长,网友的“催更”,也让团队的视频内容不断“推陈出新”。

三人成众,分工不同。在团队里,马培源是基建主力,钟洋苦练厨艺,王淦主攻拍摄和剪辑。山上的日子里,他们将“野性”发挥到极致,大到房屋搭建,小到花草种植,三个人总是亲力亲为。在钟洋看来,从“野居”中寻找乐趣,分享创作灵感才是他们生活的核心。

“在我们的‘字典’里,没有什么对与错,勇敢尝试才是青年本色。”“野居青年”钟洋称,在一起生活的五年时间里,大家进行了多种改造尝试,拍摄内容也“翻过车”,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过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歧,但经过讨论,团队一致决定放下杂念,率性生活,趁着年轻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折腾”了几年,积累了大量的改造和运营经验后,“野居青年”有了新的计划,他们选择下山,走进乡村,将一个破旧小院改造成一间民宿。屋檐下的蓝色手扶车和诸多网友共同见证了小院从无到有的全过程。通过镜头,乡村生活的安静、随性仿佛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他们三个人都生长于乡村,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做一些贡献。虽然在一个周边设施不太成熟的乡村里开民宿并不明智,但在“野居青年”品牌的影响下,已有不少“粉丝”前来“打卡”,他们的团队也逐渐壮大。年轻人青春洋溢的笑声,给曾经寂静的村庄注入了些许活力。

“生于斯长于斯,自然要回报它。我们现在计划做一些乡村振兴相关的事情,从小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比如帮村里的孤寡老人改造房屋,让他们生活便利。”王淦认为,通过团队的视频宣传,能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关注、了解、亲近乡村。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 乡村振兴好青年事迹材料篇二

巾帼不让须眉 抗疫女民警火线出征

——抗疫先进事迹材料民警

__,女,__岁,中共党员,现任__区公安局__派出所警中队四级警长。20__年初,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她不忘为民初心,时刻牢记担当使命,坚守在抗疫执勤一线,舍小家、为大家,是__派出所阻击疫情攻坚战线上的女警典范。

一是驻扎联合检疫站点,为民筑牢安全防线。疫情来势汹涌,__积极请战,主动要求到执勤点参加检疫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顽强毅力,坚守在疫情“防输入”最前线。与她一起执勤的警力均反映:“她检查非常认真细致,勤务又很规范,对个别不是很配合和理解身份查验和体温测量的人员,能够耐心劝说,效果理想,大家的评价都很高。”

二是积极投身医学观察点管理,冲锋在最危险地方。除上岗执勤,__还需要到辖区的24小时医学观察点进行守卫,并配合医务人员开展医学检测等工作。因这项工作须与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近距离接触,风险很大,加上极个别群众有抗拒心理,所以留守医学观察点的工作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__在协助医务人员开展疫情防范知识普及过程中,还要及时安抚对方情绪,获得工作对象的理解。

三是协助调配后勤保障,确保物资管好用好。“口罩应该这样戴,不然不安全,要注重自我防护”“执勤回来一定要先洗手消毒。”……作为中队内勤,__每天都给战友们念“紧箍咒”,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温馨提醒,让领导和同事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她还严格落实每天早午晚三次给全体人员测量体温,排查警队内部自身防护是否到位。同时,协助中队领导细致做好防护物资的管理使用,完善物资领取调拨登记台账,确保将紧缺的物资用在“刀刃”上。

此外,据了解,她的丈夫是市__局公务员,也需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们夫妻二人都坚守在各自的阻击疫情岗位上,但家中仅7岁的儿子无人照顾。于是,__与丈夫商量好,每人轮流带儿子上班,一人一天。她儿子表示:“今天轮到我陪妈妈上班,我一定乖乖的,不让爸爸妈妈担心。”

__是母亲、妻子、女儿,更是党员、警察、公仆,在抗击疫情一线,她用她的实际行动展现了__警花的坚韧执着,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平安。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 乡村振兴好青年事迹材料篇三

闫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他始终坚持为农村群众服务,为农村发展出力。自20xx年7月担任扶贫工作站站长以来,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帮扶思路、落实帮扶政策、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在推动全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落实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刻苦钻研精准扶贫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分别制定适合全镇各村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同时深入各村逐村开展调查研究,对各村情况分别进行排摸,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逐一找出制约发展的短板,在帮扶措施上因村因户而异,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通过逐村排摸,全镇基本情况、经济发展、贫困状况、脱贫愿望等情况已了如指掌,对全镇1720户、6696人贫困人口,按不同层次、不同致贫原因进行归类,列出需求清单,制定帮扶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各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他根据全镇土地结构和川区、半山区、山区的地理差异状况,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并把劳动力技能培训这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劳务输出把劳动力培训的成果及时转化为贫困户家庭收入。他针对富康、八娘、唐家、铁池等川区村交通便利、中药材种植加工发展历史悠久的特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转变以往的种植-贩运模式为种植-加工-贩运模式,大力扶持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贩运。目前,全镇家庭式中药材饮片加工模式在全乡川区村得到全面推广,正在逐步向半山区、山区延伸。家庭式中药材饮片种植-加工-贩运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使中药材种植产业成了贫困户脱贫主要渠道。目前,铁池、八娘等村建成了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长廊,在大坪等村建成1500亩以当归、黄芪、党参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使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000亩以上。

他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推动富康村建成新型塑料大棚120座,新建8亩联动式日光温室一座,在八娘村新建退耕还林塑料大棚90座,带动贫困户85户从事蔬菜种植。草畜产业方面,通过整村推进项目,投资221万元在团结、红古、南屏等3个村建成暖棚圈舍294座,引进基础母羊1270只;投资44万元在八娘、唐家川两村实施暖棚养猪户110户,引进籽猪330头;先后投资建成了富康村园区肉牛场、奶牛场和养鸡场,甫洞村洮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团结村永安养羊专业合作社,在红古村建成养殖小区2个,在长青村建成林小养鸡小区。在他的组织实施下,通过草畜项目带动贫困户400多户从事养殖。

近两年全镇七八月份降雨量集中,传统马铃薯种子抗病毒传播能力差,导致晚疫病频发。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他根据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积极帮助群众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邀请县农牧局技术人员培训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脱毒马铃薯良种,及时协调发放晚疫病防治药品,有效防治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增加了群众收入,贫困户脱贫有了可靠保障。同时,他还在唐家川、八娘村建成了马铃薯良种生产基地各800亩,推动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019亩以上。

为了将劳动力培训这项帮扶措施与全镇劳务输出人数多、输出时间长的特点相结合,有效增加家庭收入,他和业务人员、驻村干部一道深入各村对贫困户中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一进行登记,分类梳理,建立档案,做到培训对象摸底准确。他先后邀请劳务办、科技局、农牧局、卫计局等单位对前期摸底的960名贫困户培训了劳务知识、电子商务、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技术,并对培训人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的颁发证书,有效提升了贫困户的劳动技能。20xx年劳务输出6500多人,预计劳务收入在1.2亿元以上。同时为了增强培训效果,他还将县直各部门讲解的重点内容录像刻碟,在每一个贫困村组织群众进行观看学习,为广大贫困户脱贫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为了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全力协助镇党委、镇政府落实省市县一揽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分村分户列出具体项目需求清单,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在项目落实上保质保量。20xx年配合完成婆婆庄至青山15.5公里通畅公路建设和24条46.5公里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唐家川、甫洞两个村集中安置点道路建设等项目。完成了八娘沟、红城沟、中谷沟、结扎村等防洪堤坝建设工程,配合水务局实施北部饮水工程。完成 2960户灾后重建工程,完成2023户群众的房屋维修加固工程,群众住房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在资金使用上精准到户。他组织镇扶贫工作站业务人员和镇村干部大力宣传精准扶贫贷款政策,督促镇村干部深入贫困户认真调查摸底,使所有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都能享受到精准扶贫贷款政策。20xx年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发放方面,通过企业带动型370户、1850万元,自我发展型523户、1569万元。他经常与县扶贫办积极衔接,最大限度争取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在结扎等16个村建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将大部分有自身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到协会中来,通过互助资金贷款,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为贫困户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闫在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他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经常为全镇精准扶贫工作谋思路、创出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事迹 乡村振兴好青年事迹材料篇四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马培源、钟洋、王淦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带着“不安分的心”,他们在西安周边的山上租了老院子,开始了改造旧屋、随性作画的“原生态生活”。三人以“野居青年”为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天有500多万粉丝守候在屏幕前,期待从他们的视频里,品味出自己心中的脱俗生活。

他们是学画画的,然后就在山上搞一些创作,感觉特别自由。刚毕业比较闲,就用拍视频的方式,把他们画画、生活、做饭、改造之类的琐事,全部记录下来,没想到发出去还有不少人愿意看。”“野居青年”马培源笑称,粉丝量的逐渐增长,网友的“催更”,也让团队的视频内容不断“推陈出新”。

三人成众,分工不同。在团队里,马培源是基建主力,钟洋苦练厨艺,王淦主攻拍摄和剪辑。山上的日子里,他们将“野性”发挥到极致,大到房屋搭建,小到花草种植,三个人总是亲力亲为。在钟洋看来,从“野居”中寻找乐趣,分享创作灵感才是他们生活的核心。

“在我们的‘字典’里,没有什么对与错,勇敢尝试才是青年本色。”“野居青年”钟洋称,在一起生活的五年时间里,大家进行了多种改造尝试,拍摄内容也“翻过车”,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过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歧,但经过讨论,团队一致决定放下杂念,率性生活,趁着年轻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折腾”了几年,积累了大量的改造和运营经验后,“野居青年”有了新的计划,他们选择下山,走进乡村,将一个破旧小院改造成一间民宿。屋檐下的蓝色手扶车和诸多网友共同见证了小院从无到有的全过程。通过镜头,乡村生活的安静、随性仿佛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他们三个人都生长于乡村,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做一些贡献。虽然在一个周边设施不太成熟的乡村里开民宿并不明智,但在“野居青年”品牌的影响下,已有不少“粉丝”前来“打卡”,他们的团队也逐渐壮大。年轻人青春洋溢的笑声,给曾经寂静的村庄注入了些许活力。

“生于斯长于斯,自然要回报它。我们现在计划做一些乡村振兴相关的事情,从小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比如帮村里的孤寡老人改造房屋,让他们生活便利。”王淦认为,通过团队的视频宣传,能让更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关注、了解、亲近乡村。

标签:乡村 振兴 青年 先锋 事迹 材料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