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小花文档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 其他范文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实用(十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一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二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分为五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是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写了三层意思: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2.各兵种通过tian安门受检阅。3.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tian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课文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九册第二组,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通过本课和本组其他几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懂得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要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响。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3.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3.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修改所列提纲。 

三、精读课文,分步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先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准备做填空练习: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有,有,估计总数。会场在。主席台设在。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尝主席台的布置情况。然后细读课文,体会会场的精心布置和群众队伍场面的壮观。最后品读课文第一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想想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词语;②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潮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③用“迎风招展”口头造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快速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让学生掌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细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的情景的。接着,通过回忆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电视,结合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进一步体会这一段课文所描写的动人场面。然后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1)比较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3)用“诞生”、“雄伟”、“热烈”各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第三段。快速朗读课文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使学生掌握阅兵式的程序。“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然后细读这段课文,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4.学习课文第四段。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来描绘这动人的情景的。然后抓装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tian安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最后让学生用“次序”口头造句。 

5.学习课文第五段。先齐读这段课文。然后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6.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 

四、品读课文,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2.快速读课文,按列出的提纲复述课文。 

3.做课后“思考·练习”4。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要求背诵的段落。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三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分为五段。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是庄严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是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写了三层意思:1.阅兵式开始的情况。2.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3.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第五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课文突出了场面描写:会场的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突出特点。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九册第二组,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通过本课和本组其他几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练习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懂得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要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要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填空。①开国大典是在年月下午时举行的。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门大炮齐发,一共响。③阅兵式进行了钟头。 

3.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列出提纲。 

3.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修改所列提纲。 

三、精读课文,分步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段。先让学生快速浏览第一段,准备做填空练习: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首都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有,有,估计总数。会场在。主席台设在。以此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了解会尝主席台的布置情况。然后细读课文,体会会场的精心布置和群众队伍场面的壮观。最后品读课文第一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①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想想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词语;②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潮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③用“迎风招展”口头造句。

2.学习课文第二段。先快速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让学生掌握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细读这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的情景的。接着,通过回忆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电视,结合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进一步体会这一段课文所描写的动人场面。然后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1)比较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3)用“诞生”、“雄伟”、“热烈”各说一句话。 

3.学习课文第三段。快速朗读课文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使学生掌握阅兵式的程序。“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然后细读这段课文,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4.学习课文第四段。可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来描绘这动人的情景的。然后抓装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天安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最后让学生用“次序”口头造句。 

5.学习课文第五段。先齐读这段课文。然后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6.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 

四、品读课文,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中心思想。 

2.快速读课文,按列出的提纲复述课文。 

3.做课后“思考·练习”4。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要求背诵的段落。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四

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理解课文,训练学生适当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二,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

2,理解含义教深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读一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典礼开始,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出示影片,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场面?(出示图片)

2,谈一谈:

看过影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法,请各小组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来,比比看,哪一组讲得最好?哪组同学最聪明?

3,找一找:

1)请找出文章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请找出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谈出对句子的理解。(出示句子)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怎么理解?没“站”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谁领导我们“站”起来的?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c“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怎么理解?“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何意?

4,再谈一谈: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能抓住文章中心。现在请同学们再看影片,结合刚才学习的课文内容,再深入谈谈你的看法。

5,背一背: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

三,复习巩固。

对照板书,总结中心。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学习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开国大典盛况,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加深对含义较深句子的理解。

2.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 年10 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 年10 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观看一分钟左右的影片)

(二)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擎( qín g )   钮 (nǐu )   瞻 (z hān) 

聂 (n i è)   党 ( dǎn g )

(三) 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四)再次默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学生讨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

会场1——4段

典礼5——10段

开国大典 阅兵11——13段

游行14——15段

(五)作业

抄写词语,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

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

规模巨大 盛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开国典礼仪式和阅兵仪式两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对课文段落的划分情况(提问学生回答)

二、开始讲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   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体现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体现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第四部分内容,补充 )

(4)分析阅兵仪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5)学习课文第四部分,了解群众游行的有关场面描写。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an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an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3、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①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② 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③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④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⑤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三、作业:

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了解和掌握背诵的自然段。

2.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1.全班集体背诵

2.请两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把第七自然段背写在黑板上。

3.提问:“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二、学习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关于场面描写: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这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场面描写不是写出面上的情况就行了,也就是说场面描写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

② 突出重点,写出气氛。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此外,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有热闹的,有冷情的,有欢乐的,有悲哀的。真实地再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的场面的特点。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有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一个场面的安排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特定场面的具体需要确定。

三、课堂扩展:按照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下升旗仪式(100字左右)。比一比谁写得最好。

四、作业:运用场面描写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注意描写顺序。(可以是升旗仪式、校运会或其他活动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六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 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而———;为———而———;为———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 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然后介绍了广场的布置情况;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再接着写了阅兵式;最后讲了游行队伍。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三节课都无法完成。这篇课文在教材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就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由课题导入,理解“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因此开国大典“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其次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请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按照几部分来描写开国大典的。第三步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第四步,让学生在文中画出表现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句子,读一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画出表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的激动、自豪的句子,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最佳手段之一。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同学之间交流时可以相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本课教学,我还注意了细节,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开国大典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情感。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突出了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可以加深对此段内容地了解。

课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道题:“用一二百字写出开国大典的梗概”。学生没有学习过写故事梗概,我就将概括梗概融入到讲课时。每讲完一部分,就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课文学完了,梗概也就说出来了,同学们写时就顺利多了。

不过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 “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七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

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篡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  ;为_________而________.

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总结全文

◆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作业

◆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抄写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

2、从课外书籍或网络中查找有关开国大典的课件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部分词意,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个基本了解)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感受“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感受“大典”的盛况)

1、练习分段:

⑴ 学生默读思考,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合作研读,体会情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1)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或是一名群众,当时的哪一个场景让你终生难忘?

(2)根据选项,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说说当时的情景。

(在这一环节,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体现尊重学生、唤醒、激励学生参与意识,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课堂。)

(四)总结全文

1、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

2、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出示学习任务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12分钟,视学生自学情况而定)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并相机参与部分讨论)

四、检测学情 (分四个部分)

㈠、出示填空练习题,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小环节,即1、理脉络;2、说内容;3、抓重点语句,具体就是)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排比:在这段话中,有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学生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第一组句子)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出示这组句子,意在通过重点词的分析比较,让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我出示的第二组句子就是……)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通过这组句子的对比,意在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人民群众那种(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5.根据板书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

㈢、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㈣、精读第四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也是设计了三个小环节,1、划一划;2、读一读;3、通过换词语的方法体会句子意思,具体就是)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其中一句是: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学生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㈤、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课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以及场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抄录有关句子,然后模仿写一写。

2.让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视时间而定,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完成)

附板书设计:

会场布置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开国大典 {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九

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特点,我主要以引导学生紧扣开国大典各个场面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及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词句间浓浓的感情,受到情感感染,学到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笔。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学语文。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学生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重点学习典礼仪式这一部分,并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扣关键词,引出“大典”

课件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 “北京”, “开国大典”等内容,引导生用这三个内容说一句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并点明:“典”是本课的生字,请伸手和老师一起书写,并留意笔顺。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迅速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指导书写课题中的易错字,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以图引路,深化“大典”

1、“典”在这儿怎么理解?“典”字前有个“大”字,这是个怎么样的典礼?

2、课件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师进行入情入境的解说,加深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再引导带着这份理解读课题。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大典”二字,将典礼的盛大与旧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画面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

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的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跃,去感受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过大典的哪些内容?(总结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

【设计意图:在第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粗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真正走进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四、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要想真正感受开国大典的气氛,就必须走进这一个个的场面之中,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引导生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气氛的热烈庄严。)

逐句品析:

1、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a、“排山倒海”的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呢?

b、除了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这里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在描写“目光”时用了一个词语?找到了吗?(“一齐”)这三十万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主席台,就是为了看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c、三十万人的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不约而同”)引导读。

2、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此时你就在会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都说,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b、这令人激动不已的宣告传得远吗?你怎么知道?(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谁能通过朗读把声音传得更远一点。

c、接下来听老师读,看能听出什么不同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3、出示: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a、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师激情讲解这歌词的意义,深化情感。

b、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4、出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发现了吗?仍然是“一齐”,一齐做什么?这里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联系上下文,我将“瞻仰”改成“仰望”五星红旗可以吗?(瞻仰是指恭敬地看,怀着严肃而崇敬的心情看)。

b、关于“看”的词语我们学过不少。考考大家:向四周看——环视;向下看——俯视;集中注意力看——注视;从高处向远处看——眺望。今天我们又收录了一个新的词语“瞻仰”。

c、这面红旗能高高地飘扬在祖国的上空容易吗?五星红旗地徐徐升起,也就意味着,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课件出示各种场合升起的国旗的图片)师叙述,激发情感并指导朗读。

5、出示: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a、从这掌声里你又听出什么来了?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带着这份热爱,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b、(影片播放)提问:看到主要人物谁了?听到什么了?影片和我们文章的写法一样,它将镜头对准了毛主席和群众。课文学到这儿,“典礼的盛况”这一场景要在群众的掌声中结束了,此时,你们一定读懂了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那掌声,那欢呼都是因为,在这一天,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从此,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又将无比骄傲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读。

【设计意图:整个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看(看多媒体)、读(多种形式读)、划(抓关键词句)、想(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力求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突破本课难点。】

五、回顾小结,写法指导

1、归纳写法:“典礼盛况”仅仅是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说说,这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了体现典礼的热烈庄严,围绕这些小场面,作者主要写了谁?(毛主席和群众)这些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要写好一个场面,就必须做到“点面结合”

2、从“面”入手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都参加过大扫除吗?回忆一下,大扫除的现场给你什么感觉?我们用一个词语概括:热火朝天

3、突出“点”

下面我们要做的关键就是把大扫除这一场面写清楚写具体,谁来告诉我,大扫除现场的这份热火朝天,是通过谁传递给我们的?(劳动中的同学们)这么看来,要把这一场面写好,我们就得从他们身上入手,紧扣人物的细节展开。

场面呈现:

a、出示班级大扫除画面看,师讲解:这是一个班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大扫除,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真不少,说说,你注意到谁了?

b、有一个同学注意到了正擦窗户的那位女孩,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同学们默读,思考: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d、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这个场面中挑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抓住场景中人物的细节,试着写一写,这里的词语库还为你们准备了不少词语。注意了:相机捕捉的仅仅是某些瞬间,你们在作文的时候,好好回忆一下,自己在活动所看的情景,发挥适当的想象与联想,放手写。

5、生开始作文并展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学习场景入手,用学到的场面描写方法进行练笔,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同学们,把你们写的这些片段串起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描写场面的作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开国典礼》的其它场面,相信能在充分地感受到典礼的热烈与庄重的同时,对场面的描写也会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有效总结,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学习做准备。】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十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十一

郑重举行的仪式。

今天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

老师正在和家长协商关于学生交费的问题。

本课指天an门城楼的屋檐下。

随着风飘动。

运动场上彩旗迎风招展。

聚集。

我们把整理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准备写一个调查报告

往上托着、举着。

升旗仪式快要开始了,一名少先队员高擎着五星红旗迈步走来。

直接赶赴(某地)。

一下火车,球员们不顾旅途的劳累,直奔赛场。

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五更天就是指第五更的那段时间。

中午12点。

小李从学校赶回家已经是正午时间了。

把高山推倒,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大,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中国人民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进行经济建设。

指光线等射向。

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前面这位战士。

出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欢腾,形容欢喜得手舞足蹈。

得知我班运动员在这次接力赛上获得了冠军,同学们欢跃起来。

控制电开关的按钮。

慢慢地向上(运动)。

红旗在晨风中徐徐上升。

恭敬地看。

每天来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的人络绎不绝。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十二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余宪讲过这样一段话:“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互动而灵活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低密度、多空间的教学过程;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活动;有较长时间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活动教师有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语言,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制;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有浓厚的自觉学习兴趣。”我一直以这样的“好课观”来指引着我的教学之路,尽量让每堂课都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也以这样的标准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在庄严的开国大典中的心情。并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

学生阅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后交流。)

生: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生: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阵掌声。

生:早上6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工人队伍中,有老远从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二三十千米路赶的。

生: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够表达自己的欢喜和激动。

生: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挥手。群众看见了,把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师:在这些句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典前群众摸黑赶路,直奔会场。典礼中群众一齐鼓掌,一齐欢呼,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为什么30万人的动作会如此一致,好象有人在无声的指挥呢?

生:因为人民群众都热爱国旗,都尊重国旗。

生:对,他们在热爱国旗的同时,对新中国也一样的热爱。

生:他们还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

生: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成立都感到无比地激动和兴奋。

师:是啊!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站起来了,使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人民群众的兴奋、欢跃之情是无以伦比的,你能通过朗读一些句子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读]

师:同学们如此地兴奋、激动,是因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啊!老师此刻也激动无比,不由地想起中国在落后时受挨打的情景。英法联军不仅把圆明园洗劫一空,还把这样的“万园之园”烧成了废墟,一些宝物至今还在他们的博物馆。曾经受过的屈辱我们不能忘怀,如今新中国成立了,不再有侵略者来入侵我们的国土了。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哪有理由不激动呢?

生:我的感触也很多,抗日战争时,我们的武器很不先进,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大屠杀,现在我们有原子弹了,我们该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感到高兴。

生:对啊,我们中国现在有载人飞船了,“神六”昨天才安全着陆哪!

生:八路军以前是“小米加步枪”,新中国成立后,国力增强了。

......

师:新中国的成立意义非凡啊!我们应把这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印在心底。

学生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

师:同学们读出了这句话的气势,把这声音传遍了祖国四面八方,在北京城的夜晚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

生:天an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师:北京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假如你也是“北京城的一位居民”,当年你也曾经在天an门广场上参加过开国大典,此刻,要是让你写一篇简单的“回忆录”,你能行吗?

学生在情境中练笔)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应焕发着活力,而这种活力应该是师生共同孕育的,应该是在互动中创建的一个学习过程。上述的这个教学环节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教师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有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和自觉的学习兴趣;有对教学目标的整合;有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其亮点有三:

亮点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体现了教师在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以一个普通的读者身份加入到学生中间,必要时,主动参与学生活动,形成师生互动。如:课文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学生不可能理解的很深刻,此时,教师作简要而精彩的讲述,谈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刻,思考更有深度。

亮点二:

本教学环节把语文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整合起来了,以人民群众在开国大典中的欢乐、激动的心情为情感线索,为学生铺设一条入情之路,沿着这条情感线索指导学生潜心读文,涵泳体验,之后又创设情境练笔。把学习语言、感知内容、体验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目标的整合,整个教学环节自然流畅,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正如整合理论所指出“惟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亮点三: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资源,如何充分运用这个资源,是我们语文老师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我们能转变一下观念,把教材视为语言学习的凭借和材料,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那么教材这一资料的利用率就会更高。如:本教学环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写“回忆录”,就是对课文的再创造。

“感悟、体验诚可贵,迁移运用价更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这是一项高难度的训练。尽管学生再创造的作品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其中闪烁着孩子们创造的火花,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盼望的吗?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十三

课文导学:

“开国”,意为创建国家。“大典”,指重大的典礼。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获得了自由和解放,你能体会到当时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吗?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你能领悟到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吗?课文的篇幅较长,作者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这空前的盛况的?

课文题解:

这是一篇具有新闻性、时效性特点的文章。它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

篇章结构:

本课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an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中的三个主要程序。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写开国大典举行之前,第二、三、四部分写开国大典盛况,第五部分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形。全文层次十分清楚,读后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写作特点:

1、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有重点地记叙了开国大典的几个重要的场面。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文章用词恰当、准确,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示了游行队伍的声势和群众的欢欣场面。

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明了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表达了人民群众无限热爱领袖毛主席和欢庆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十四

指导教师:云霄县教师进修学校林美蓉,云霄县云陵第二小学吴朝霞张立人

教者简介:

方进江,男,1993年8月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云霄县云陵中心小学学科带头人,云陵二小语文课题组组长。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26课《开国大典》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课标版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而要体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那些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铁路工人,那些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郊区农民,显然就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就是会场上“挺立”的电动旗杆,似乎也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象征。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学情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3000多字,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3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6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红旗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瞻仰、欢呼、排山倒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欢跃”等词。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典礼主体部分,重点解读第七自然段。

3、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典礼主体部分中描写群众反应的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红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3、小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读了题目,我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大概。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读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正音。

3、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三、抓住“一齐”,品读“典礼”

1、品读“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指名读,指导朗读。

学生说说从“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第五自然段。

2、品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①指名读段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②引导学生说说声音都传到了哪?你眼前会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教师范读,故意把后一句的“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读成“它”,把“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读成“全国各地”,引导学生区别表达效果。

理解“宣告”与“声音”指什么。

出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的视频,体会“庄严”和“雄伟”

④看画面,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圆明园大火熊熊、南京大屠杀、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等画面

老师解说

⑤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品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①指名读

引导学生用“一齐…一齐”这样的句式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的场面。

理解“瞻仰”一词。

②理解“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品读“站”

4、对比感悟描写群众掌声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观礼台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②比较句子的不同,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

2、布置作业:抄写、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骑、嗓、党、聂”,能正确读写“嗓子、共产党”等词语。

2.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重点: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教学难点:感受伟人风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典礼主体部分的流程,朗读第七自然段。

2.交流上课时的学习心得

二、重点研读。

1.划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旁边写读书体会。

2.交流学习体会:

阅兵式部分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多媒体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抓重点词谈感受。

②播放视频:1949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③感情朗读。

群众游行部分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②招聘解说员。

③理解重点句: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④感情朗读

三、课堂小结。

1.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场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及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四、课外作业。

朗读课文,写出课文梗概;搜集毛泽东等领袖的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副、委、协、宾、擎”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等词语。

2、学习典礼开始前的内容,重点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会场的布置中感悟大典的盛大隆重。

教学难点: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研读

1.学生自读课文1—4自然段,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大典开始前的情况。

2.交流学习体会。

(1)参加大典人员的语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2)出示会场布置的语句。

抓住方位顺序画广场。

抓住重点词体会“挺立”

(3)出示群众入场的重点句子。

l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l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引导感情朗读,体会人们心情

三、回顾全文,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学习场面描写,进行片断练习。

出示班级拔河比赛和踢毽子比赛的照片,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片段。

十、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26开国大典

会前典礼阅兵游行

一齐掌声

激动自豪

十一、设计说明。

对《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以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以含“一齐”的句子为点,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词句间浓浓的感情,受到情感感染,学到读书方法

第一个环节是“谈话激情,解读课题”。在谈话中,通过了解北京,把北京带入具体的历史情境,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激发热爱首都的情感,进行情感铺垫;二是帮助了解课题。解读课题,通过字斟句酌,感受文字的奇妙,并学到读书时品读课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检查预习,理清脉络”。《开国大典》这篇课文3000多字,按照课标要求的每分钟默读300字的速度就要十分钟。怎么办?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为此,我们设计了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搜集资料了解课文,熟悉文句。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预习提纲要求学生读熟课文,划出描写群众群众反应的句子,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目的是培养学生读书时勾勾画画,写旁注的习惯。检查预习,掌握学生读文情况,为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抓住‘一齐’,品读‘典礼’”。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中心环节,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部分。我抓住重点词语“一齐”,品味“一齐”含着的丰富情感,养成学生字斟句酌的习惯。品味词语的方式还是借助于朗读,在朗读中了解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朗读中感悟写法,也通过朗读表达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挖掘读写结合的因素,让学生想象画面,训练表达。因为本文距离学生的实际太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伟人的风采,我们借助视频,感受毛泽东高大的形象、雄伟的声音;也借助视频,了解旧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丰富学生的情感,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进行情感铺垫。此外,我还把掌声的描写提炼出来进行对比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人们的激动,也感受作者表达的灵活多样。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课文。通过对第三个环节中感受掌声部分的激情表达,总结本课时的读书方法,进而运用于下课时的学习。

总之,本堂课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抓住文字进行语言训练,尽量体现语文的味道,尽量让学生得到方法的指导,尽量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感染。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掌握"容纳 诞生 肃静 检阅 率领 瞻仰 飘拂 

风招展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陆续 协商、擎着 秘书 电钮 聂容臻 徐徐 隆重、规模巨大 盛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4、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简要了解新中国的发展,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板书课题并齐读)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词句要多读几遍。

(2)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列出段落提纲。

(3)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词。

大典、擎着、瞻仰、旗帜、飘拂、检阅、肃静、秘书、隆重、电钮、排山倒海等。

2、我会理解了其中一些词的意思,并会用之说话,如排山倒海等。

3、我会较流利地读课文。

(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师及时到学生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生1:我知道了课文写了三个场面:"典礼前"、"典礼时"、"典礼后"

生2:我知道了典礼前这部分:一写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二写会场的布置;三写群众入场。

生3:我知道了典礼时(从"下午三时正"到"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写了两个方面:一写典礼(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的情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二写阅兵式(交代了检阅司令员及阅兵总指挥;受检阅部队入场次序及情况;领袖和群众的热烈反响)。

生4:我知道了典礼后写了两个方面:一写天an门广场群众游行情景;二写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三)创作性展示

1、读了课文,我知道开国大典的场面庄严、隆重。

2、我想朗诵最令我激动的句子。

3、我想有感情地朗读典礼这部分。

……

三,激发知识冲突(结合课时而变)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2、搜集、摘抄关于描写场面的成语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提出新的目标

1、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我们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场面庄严、隆重,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2、提出学习目标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3)课外资料搜集展示。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3、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

生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我体会到这句话的历史意义是: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生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我从这句话体会到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生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我体会到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生4:"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我体会到"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1、搜集资料的展示

(1)交流描写场面的成语。 

(2)交流有关开国大典的诗歌。

2、个性创作展示。

(1)读后的感受。

(2)朗诵改编的诗歌。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an门广场上……。

五、布置作业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2、选取其中一个场面片断练笔。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十六

一、说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 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4.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是新知识,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训练重点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自然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说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作者用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应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语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中表情,读写结合。同时借助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说说学法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找──换──想── 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表情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 ──读写迁移,学写场面”。

四、说说教学过程

我反复、仔细研究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定了着样的教学流程:

1.以“跳绳”为话题口头作文,形象解读场面描写。

2.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写了那几个场面。

3.重点研究课文重点部分(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

4.循法自学课文其它部分(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几个大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

5.总结归纳全文场面描写特点

6.读写迁移,以“跳绳”为话题学写场面。

(一)口头作文“跳绳”, 形象解读场面描写

1.师:你们跳过绳吗?请同学们以“跳绳”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可以先说同学们跳绳

的整个场面,再说单个怎样跳;也可以先说单个怎样跳,再说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

2.生练说跳绳;师抽生口头作文。

3.师:同学们刚才说的跳绳是场面描写,单个“跳绳”的描写是场面描写的“点”, 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是场面描写的“面”,场面描写的特点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盛大的场面,生齐读课题《开国大典》。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场面描写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口头作文的实践中明白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的特点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了解课文写了那几个场面

1.认读生字、组词,书写难字:典、副、协、奏、诞、钮、瞻、拂、嗓。

2.说说题目《开国大典》中的“开”是什么意思,并用时、地、人、事四要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作者围绕这件事,主要写了那些场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把“宣布成立、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读公告、群众游行、升国旗、阅兵仪式”填在下面的恰当位置。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在学生参与板书的操作中迅速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重点。

三)重点研究课文重点部分(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

1.研读场面“宣布成立”

(1)体会四个“一齐”的思想感情。

①师:本文重点写了“大会盛况”中的“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我们先看看“宣布成立”。 在“宣布成立”场面中点是什么?(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面是什么?(首都人民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②师:在首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面中,你认为那些词、句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生找到“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最能表达首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③师:你能联系这段话中的重点词谈一下体会吗?

④(当学生自由谈感悟说到“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中的“一齐”时)师:“一齐”能换成“一起”吗?请同学们换词对比着读书体会,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不能换。“一齐”说的是大家不约而同,齐刷刷的动作一致,首都人民就像一个人,说明首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的心。。而“一起”没有不约而同这个意思。)

⑤师:课文中还有那些地方用了“一齐”,体现了首都人民的什么感情?(“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一齐”透露了首都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崇敬的感情;“三十万人一齐抬起头,一齐脱帽肃立……”中的一齐透露了首都人民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抓住场面中的五个“一齐”,前后联系体会中国人民对毛主席、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2)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师引导学生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体会意思(“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看出毛主席的声音传得很远,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启发学生想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都传到全国那些地方?人们有那些举动?从而体会全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新中国、热爱毛主席的心。

(3)指导感情朗读。(师:你能通过读表达这种感情吗?)师、生:生练读、试读--师激情范读,生评价—再练读—赏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研读“升国旗”

(1)升国旗这个场面中点是什么?(升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面是什么?(一齐瞻仰鲜红的国旗)

(2)在升国旗,这个场面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传神,最能表达首都人民此时的感情?当学生说到“一齐、站、瞻仰、升”等词时,师引导学生讨论,确定“站”用得传神。

(3)(师:这个“站”有什么言外之意呢?它传神在那里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前收集的新中国诞生前后的资料体会“站”的含义。

(4)师介绍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学生写话。(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先抓住“站”联系上下文谈感悟,接着介绍历史背景,再以“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为话题设身处地写感受。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从内心感悟中国人民对毛主席、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3.运用学法,自读“宣读公告”。指导学生运用学法,抓住场面中的面“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体会首都人民无比热爱毛主席的思想感情。

4.回读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三个场面,体会写作特点。(作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写出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之际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

总结,布置下节课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用“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场面描写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个学法体会“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几个大场面的思想情感、写法特点。并学写场面《跳绳比赛》。

五、说说理论根据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所应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凡是学习语言文字不着眼于语言形式,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20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对语文课的解读应该“走一个来回”。即首先透过语言文字,读懂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再回过头来研究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本堂课首先从语言形式入手,形象解读场面描写;接着在初读了解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学习经历了“读出意,读出义,读出形,读出情”到“比用语,比章法,品出味,悟出效”双向阅读心理过程。在理解文本中融语言训练,人文情感熏陶及感悟写法于一体;最后回到语言形式,学写场面,很好地体现了“鱼和熊掌兼得”(语言与人文兼得)读写结合的特点。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十七

学法提示:

1、粗读课文,了解内容:

⑴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读准字音。

⑵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习课文:

⑴ 学习课文第一段:

① 读课文,画出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人数。

② 读一读你画出的答案,说说你的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

⑵ 学习课文第二大段至第四大段:

① 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的素质高:“战车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就连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也完全一致。”

② 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它意味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家做主人了,再也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凌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人们为新中国的诞生欢欣鼓舞,为新生活欢呼雀跃。

③ 请你试着怀着同当时人民一样激动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一部分。

⑶ 读第五大段,找一找这一段的时间词,同第一段中的时间词对比一下,你体会到了什么?

典礼的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什么?

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3、选择最让你感动的段落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预习提示:

1949年10月1日,在世界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一天。这一天,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它标志着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本课记叙了这一天在北京天an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开国大典》教案部编版篇十八

《开国大典》是小学语文第九册26课,是新增的课文。这篇课文是特写,具有新闻性,时效性。它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按开国大典上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乐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分16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景。分两层介绍,先讲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再讲会场的广阔,布置的庄严和群众队伍兴奋入场的盛况。第二段(第5至11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是课文重点段,分三层。第一层写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第二层写升国旗、鸣礼炮。第三层写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情景。第三段(第12至14自然段),写阅兵盛况。既写了人民军队的英姿,更写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庆贺解放的欢喜和激动。第四段(第15、16自然段),写群众游行情景。

本文突出了场面的描写:会场布置、庞大的群众队伍、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升起、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盛大的阅兵式、燃放礼花、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本篇课文的另一特点。学生根据本文的过渡句、过渡词理清本文层次,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中用词之确切,并体会排比句的妙处,理解三个双关句的深刻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课文安排在九册第八组,本组的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是“会读‘消息’,了解‘消息’的一般特点”,习作重点训练项目是“会写板报稿”,即通过本单元读写的训练,学生能独立阅读消息并会写简单的新闻体裁的文章。这也是《小语大纲》中所确定的阅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及本文特点,要求学生根据本文内容改写一则简短的消息。这一环节又是训练学生从会读消息到会写消息的一个过渡环节。

1、理解和运用“迎风招展”、“瞻仰”、“排山倒海”等词语。

2、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体会文中用词之确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6至8自然段:

开国大典距今五十年,对小学生来说,当时的情景是陌生的,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故让生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本教时教学的重难点。可用提供情境、理清脉络、抓关键词反复品读等方法加以突破。

1、初读:

快速浏览这一段,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开国大典于___年___月___日在首都_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有___,有___,估计总数___。会场在___。主席台设在___。以此让生整体感知全段内容,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与人数,了解会场、主席台的情况。

2、细读:

读有关会场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丁”字形广场情景的句段,用笔画出“丁”字形广场,并要求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位置的名称,以此训练学生将外在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在认知水平;尔后,让生根据所画的简图,有次序地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会场的布置情况,训练学生将内在的认知转化为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且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比较品读:

⑴ “他们清早到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这句话中的“直奔”和“走向”有什么不同?

⑵ “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人很多,黑压压一片。红旗也很多。”“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两句有什么不同?朗读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⑶ 用“迎风招展”说一句话。

1、快速默读这一段,用“——”划出典礼所进行的各项程序。

2、配放各程序的单片幻灯,指生分读各程序,其他边听边看边思考:在各项仪程进行中,会场情况怎样?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情?并用“~~~~”在文中划出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

3、抓住反复出现的词语,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⑴ 在所划的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中,“欢呼”一词反复出现几次?并以“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的问题为导,品读:

①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② 30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⑵ 比较第8自然段与“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有什么不同?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排比句作用。

⑶ 在刚才所划的句子中,除了“欢呼”外,还有哪些词语反复运用了?出示句子,进行品读,并体会作者为什么反复用这些词语。

① 30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头瞻仰鲜红的国旗。

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② 理解“瞻仰”,并用此说句话。

③ 比较体会几处写掌声的不同写法:

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响起了一阵阵轰雷似的掌声。

同时响起了一阵阵掌声。

④ 理解“排山倒海”,并用此说句话:

文道结合点是突破重难点的最佳切入点。本段通过开国大典热烈、庄严的大典盛况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党、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这种感情通过文中反复出现的“欢呼”“掌声”、“一齐”等词语不断得到体现、加强。抓住这些词进行理解分析,有助于引导生更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涵,突破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生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情感的阅读方法。

4、采用齐读、指读、边读边鼓掌等形式,有感情朗读第二段,整体感知本段意思,深化对文字的理解。

1、快速默读这一段,思考填空:

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_和___。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___两个排,接着___、___、___。当___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___,飞过天空。

2、细读:

这段课文中所描写的阅兵式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的激动场面写出了什么?让生利用上段的学习方法,抓此段中再次出现的“欢呼”、“掌声”等词语,自读理解人民群众对解放军无限热爱的情感,并加上带有自我见解的评注,品味本段中的好词及蕴含的情感。这也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环节,让他们在学中用,用中学的实践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3、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

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练习;背诵6至8自然段。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标签:开国大典 教案部 编版 实用 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