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的胡鑫。作为一个医学生,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些医学方面的故事。有一件事,古今中外,天下人人,无论贵贱,都不可免,那就是死亡。
死亡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点,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生活,都结束了,那么就剩下一件事,就是遗体的处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遗体捐献越来越多得被人提及,我国由于传统的封建意识又有立法上的缺憾,因而,在对捐献遗体或器官造福社会和他人的认识上,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国目前角膜移植的缺口高达90%,每年约150万人急需器官移植,可是只有大约1万人如愿,每年都有无数的病人在等待中走到生命的尽头,有无数的家庭在一次次希望破碎的撕裂中分崩离析,15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十分庞大,但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让我们试想,躺在病床上的,失去光明的,是你我的挚交,甚至我们的家人,他们可能是这万分之一,也可能,被命运排斥在外,生命从眼前逝去,我们不敢这样想。但是我们又可以这样想,当我们的生命终止时,我们的眼角膜可以帮助我的至爱重见光明,我们的内脏能让我们爱的他起死回生,我想,我们会毫不犹豫得捐献出我们的一切。 挽救一条生命,维系一个家庭。
人人都希望挽救自己所爱的人的生命,可是没有无私的奉献,哪有无偿的救助呢?我们并不需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什么,只是生而为人,应当有所价值,如果未来有人需要帮助,我希望能帮上忙的人是我,也是你。
同时,中国医学院校每年需要大约700具遗体才能满足教学需求。可是每年的遗体捐献只有三百具不到。说到遗体捐献,就不得不提起,温州遗体捐献第一人,徐启荣先生。徐启荣老人病逝于2011年,根据徐老遗嘱,家属将他的角膜捐献给了温州眼库,并将遗体捐献给了当时的温州医学院,作为教学科研之用。从前,我们的解剖课只是冰冷的仪器和手术台,大家很单纯地学技术。但是徐老向我们教授的不只是一堂解剖课,更是一堂人文课。
生命,因短暂而只有一次,显得弥足珍贵。然而,像徐老这样的人们战胜了短暂,使生命的价值得以生华,获得了永恒。他们以自愿捐献遗体的高尚行为,为人类攀登医学巅峰提供了基石,并使一些人获得新生活或者光明。成为可能。
生命的逝去,是莫大的失望。
而生的延续,是最大的希望。
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
我们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