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届广交会纺织服装馆摊位共计4245个,参展企业2342家。纺织商会在商务部和大会统一领导和布署下,经过全体参展会员企业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纺织服装展区的各项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交情况
今年是纺织品配额取消的第一年,由于美欧设限,前10个月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大多经历了抢定单、抢出口、滞港和开工不足等曲折和困难。在本届交易会开幕之前,中美纺织品贸易第6次磋商失败,为本届交易会参展企业接单平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美国到会客商明显减少,客商和企业下单和接单都十分谨慎。截止10月20日,本届交易会成交额为45.08亿美元,与上届相比下降了3.35%。其中,对美国成交5.46亿美元,比上届下降了38.88%;对欧盟成交17.07亿美元,比上届下降1.17%;对中东成交4.59亿美元(含非洲国家),比上届增长7.8%;对东盟出口1.24亿美元,比上届下降了1.74%。本届交易会成交增长较快的是台湾、俄罗斯和日本,分别增长63.54% 、51.76%和49.28%,对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和中东成交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分别增长16.26%、12.38、9.34%和7.8%。
1、到会客商的特点
据企业反映,本届交易会到会客商不多。由于中美纺织品贸易第6次磋商失败,美国到会客商大幅减少。同时时值穆斯林斋月,中东、非洲等穆斯林地区客商也较往届明显减少。此外,国内及周边有多个展览会同时举行,如上海的面辅料展、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广州周边的服装服饰节,也分流了部分客商。
2、成交情况及商品成交地区分布特征
截止10月20日,纺织服装馆共成交45.08亿美元,比97届下降3.35%。其中纱线、织物及制品成交20.6亿美元,比上届增长4.41%;家用纺织品成交10.6亿美元,比上届增长7.99%;服装成品类成交23.18亿美元,比上届下降9.84%。
主要成交地区中,对欧洲成交19.21亿美元,占纺织品服装总成交的42.63%,与上届同比(下同)增长1.26%,居成交首位地区。其中,对欧盟成交17.07亿美元,同比下降1.17%;列第二位的是亚洲,共成交13.66亿美元,占比30.31%,同比增长13.9%。其中对中东地区成交3.37亿美元(不含非洲),同比下降0.71%。对东盟成交1.24亿美元,同比下降1.74%;列第三位是美洲,对美洲地区成交8.71亿美元,占比19.33%,同比下降29.8%。其中对拉美下降15.29%,对北美下降32.47%;对其它地区的成交情况是,对非洲成交1.75亿美元,占比3.89%,同比下降1.43%;对大洋洲成交1.73亿美元,占比3.85%,同比增长17.87%。
3、各类商品洽谈成交情况
本届交易会参展企业品牌意识有较大提高,突出表现在布展水平和品牌产品质量的提高。在一层的品牌大厅,参展企业的整体布展水平比往届又有了进一步提高,整个大厅明亮、通透、华丽。品牌产品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成为许多采购商关注的热点。广东的名瑞婚纱、上海协大的“SHARTEX”、上海丝绸的“LILY”、深圳的“富安娜”、等是本届交易会纺织服装馆较为突出的品牌,受到客商追捧。此外,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摩维”面料、湖南华升的竹纤维系列产品、广州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的环保、抗皱纯棉面料衬衫等,吸引众多客商咨询,成为成交新的增长点。从商品大类上看,棉花色布、人棉化纤布、涤棉花色布是面料的主要成交品种;床上用品、毛巾(浴巾)和装饰用品是家纺的主打商品;服装以棉制梭织、针织服装成交最多;此外,牛仔布及系列服装、羽绒服装、童装、毛皮复合材料服装、仿皮服装等也是热销品种。
4、各类企业成交情况
截止10月20日统计,在纺织服装馆成交的45.08亿美元中,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成交19.41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43.06%,所占份额比上届下降,但依然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第一主力;外资企业成交4.82亿美元,占比10.69%;集体企业成交1.50亿美元,占比3.32%;私营企业继续上届的发展势头,成交10.56亿美元,占比提高到23.44%,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生力军;其他企业成交8.78亿美元,占比19.49%。
从企业类型看,生产企业成交18.58亿美元,占比41.21%;外贸企业成交23.4亿美元,占比51.91%;工贸企业成交3.07亿美元,占比6.8%。
5、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存在的困难
美国是我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与美国纺织品贸易磋商迟迟未达成协议,成为影响本届广交会最主要因素。据我会统计,截止10月,美国政府共受理了23项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申请,并已对其中的10项产品实施了数量限制。10月11日,美国业界再次向其政府递交了对中国产棉制毛巾产品的设限申请。美国市场前景不明,明年对美出口是否还会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成为企业最为担忧的问题。其次,企业普遍担心人民币继续升值,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将受到进一步挤压,有的企业甚至将因此面临生存危机;此外,化纤原料价格居高不下,棉花价格逐渐走高,煤、电、油、运供应继续紧张,大大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参加本届交易会的外商也反映,面料及部分家纺如毛巾的价格较以往高。以上因素使企业普遍对今年下半年出口形势不乐观,预计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也将有所回落。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以及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唯有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建设自己的品牌,才能度过难关,持续发展,这已成为大多数参展企业强烈的共识。
据了解,很多企业在做贴牌生产的同时,都在努力塑造自己的品牌,甚至不惜高薪从国外聘请设计师。事实上,一些有远见的企业早就开始了品牌的打造,并显现成效。上海丝绸的服装品牌“LILY”,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敲开了时尚之都巴黎的大门,进入了法国中高级百货店和专卖店销售网络;珠海成路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1998年才成立的民营企业,4年前,该企业确立了品牌建设的战略,由于配额的限制,该企业将市场定位在中东和俄罗斯等市场,专做男性休闲服装,该公司有30多人的研发队伍,每年投入上百万,其品牌“Beatit”在中东已有一定的声誉。
为了规避配额限制,一些企业采取走出去战略。或对外投资建厂,或在外合作经营,或收购品牌及销售网络等多种方式,规避贸易风险,收集信息,拓展市场空间。广东省纺、浙江中大、南京市纺、舜天、海欣、华源等一些大型企业都有在外投资项目。江苏云蝠在美国设立办事处,减少贸易中间环节,直接进入了美国销售网络。
二、本届交易会我会在扩大成交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经验和体会
为了保证广交会安全、顺利的进行,保证企业与外商有一个安静、祥和的洽谈环境,我会在会前就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采取了有力措施。
2、进一步抓好纺织服装馆的特装布展,以布展推品牌、以品牌促成交。
对本届交易会纺织服装馆的布展,客商和企业普遍反映比上届水平有所提高。布展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凸现了品牌的形象、价值,促进了成交。如上海丝绸、上海协大、广东丝绸等摊位,布展风格与其时装系列十分相称,客商洽谈人数和成交情况都相当不错。布展水平较好的企业还有江苏舜天、江苏苏豪、浙江凯喜雅、雅戈尔、广东丝丽、名瑞等。
3、促进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推出,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本届交易会上,新产品、新技术是纺织服装馆除优质布展外的又一大亮点,此次推出的新产品有几大特色:产品外观设计更具新意、特色;功能性、环保型产品面料的开发有进一步发展,如纳米面料、针织牛仔布、彩色真丝、新型摩托服等,既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又突破了绿色壁垒,成为吸引外商的一大法宝。
4、制定价格协调方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知识产权,保证良好经营秩序。
本届交易会前,我会就制定了两纱两布、蚕丝类、麻纱布、花色漂布、梭织服装、针织服装及家用纺织品的协调方案,并通过广交会通讯和馆刊在会员企业中广泛宣传,要求参展企业认真遵守,本届交易会没有发现违反最低限价和行业指导价成交的情况。
按大会的统一要求,我会制定了纺织服装馆保护知识产权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我会全体工作人员在巡馆中把检查侵犯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特装布展区为重点,全面检查,发现有违反规定的情况时,及时弄清情况,妥善作出处理。同时,认真对待参展企业的举报,经核实举报情况属实的,严格要求违反规定的参展企业将违规或侵权展示取下来。我们还与各省市交易团和大会业务办经常保持联系,并通过联欢,增进沟通与协作,共同做好保护知识产权的工作,维护了洽谈成交秩序。
三、对政府主管部门及本届交易会纺织服装馆的建议
1、鉴于今年美国市场前景不明,企业对接单无所适从,对明年出口形势十分担忧,企业希望政府尽快与美国达成协议。
2、针对今年对美国出口无序增长,造成大量货物滞港,企业呼吁不论是否与美国达成协议,都希望明年对美纺织品出口进行管理,以利有序出口,防止定单流失。
3、据企业反映,广州周边服装服饰展览会过多,紧挨着流花路展馆的就有锦汉服装展览,以至于客商无法分清哪是真正的广交会,对广交会形成冲击,分流了大量客商,影响了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会的地位和影响。
4、据企业反映,广交会期间,广州宾馆住宿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客商认为无法接受,因此而取消参加广交会的计划。
5、在展区划分上,希望能够细化,体现专业性,比如,建立童装、牛仔、内衣、时尚服饰、袜业等专业招展展区,方便客户寻找,符合国际展会发展趋势,保持广交会活力。
6、由于近年来美欧对我部分服装设限,我家纺和面料产品在国际市场需求加大,竞争力增强,家纺和面料摊位已不能满足需要,建议增加摊位。
7、建议在制定特装布展规定时,外贸中心应与商会增加沟通,以更有利于布展工作的不断提高,迎接100届广交会的到来。
8、在展位安排中,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而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拓展贸易渠道,加强销售依然是个突出问题。建议在品牌建设和广交会布展中,重视对知名外贸企业暨大型流通外贸企业的展位安排,做到商标品牌和企业品牌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