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寒冷的冬季冻死了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季早早到来,春雨滋润了成长中的秧苗,阳光灿烂的秋季使得农作物收割顺利,并运往市场。这一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可是到了年终,当农民琼斯一家高高兴兴地坐下来计算一年的收入时,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好年景和大丰收反而降低了他们家的收入,其他农民的收入也都比往年有所减少。
这是怎么回事?农业丰收了但农民的收入反而降低了,这真是不可思议。经济学家把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称为“丰收悖论”。
丰收悖论的成因何在?萨缪尔森用需求弹性分析了这种奇特的矛盾现象。他认为:“答案就在于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概念。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一般说,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小麦、玉米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因而,就这些必需品而言,消费者对于小麦、玉米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这就意味着,收成好时,农民整体的总收益低于收成不好的时候。也就是说,粮食收成好时,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了价格,但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因此,收成好反而使全体农民的总收益下降了。
由丰收悖论,我还联想到在我国出现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有些学者运用经济学的“丰收悖论”来解读这种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并试图避免在农产品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丰收悖论”。诚然,经济学上的“丰收悖论”可以用来分析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但笔者以为,不能停留于解释或说明这种悖论现象,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这种增产不增收的悖论。
首先,从理论上说,丰收悖论是一个经济学假设。这个假设蕴含了一个推论,推论要求我们避免逻辑上合成推理的谬误。但是要知道,我国农民的家底比较薄,他们是经受不起折腾的。为了避免“谷贱伤农”,我们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经济学分析,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出发,用各种办法扶持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从价格上补贴农民。
现在,我国仍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粮食价格上保护农民虽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经济学来说,一旦保护价高于市场价就会诱导农民多种粮,而粮食越多,市场价就越难回升。这时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更现实的悖论:若不保护,市场的风险就扔给了农民;而政府一保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市场信号,使农民盲目生产。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艰难的抉择。最近,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从逻辑上说,丰收悖论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推论,而影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很复杂。就家庭经营农业收入来说,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变化,使得农产品总量扩张不能为农户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农产品总量的增长受到了农产品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人多地少的局限,在单位土地上连续投资,土地报酬递减。就农户非农收入来说,我国农民就业太不充分,农户在这方面收入增长仍然缓慢。此外,由于宏观环境方面的原因,如政策落实难以到位、国家投入不足、保护不够、农产品价格低等因素,也限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较快提高。其实,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
再者,必须强调的是,丰收悖论是相对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特定的时空条件而言的,尽管从一定的前提条件或可接受的假设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不可接受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增产了农民增收必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它提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何以成为可能的问题。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作为今年的一号文件下发。“一号文件”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份“高含金量”的文件,其着力点放在了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上,抓住了多年来农民收入最难提高的关键。这无疑是送给9亿农民的一份温暖而厚重的大礼。我们相信,只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标签:芝诺悖论 罗素悖论 农民增收财政农业增产 悖论的意思 祖母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