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李小云扎根云南勐腊县河边村展开驻村扶贫工作,创造了复合型产业与深度贫困综合治理的河边扶贫模式。今天查字典的小编为您精心挑选了几篇关于李小云事迹材料的优秀范文,感兴趣的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对你有帮助!
李小云事迹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成为上下齐心,共谋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全社会的集体行动。
在这场攻坚战中,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从2015年初开始扎根基层,深入云南省勐腊县贫困瑶寨河边村,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与贫困农民共同生活、共同探索,在理论积淀的基础上创新实践。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创新,初步摸索出了以主导产业拉高穷人收入为特点的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创新路径,并且实践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中心”的扶贫方式。
求真务实,走在扶贫理论研究前沿的社会科学家
李小云教授被公认为是在农村扶贫和发展理论研究方面的国内优秀专家。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扶贫政策和扶贫实践研究工作,积极倡导和实践参与式扶贫方法。受国务院扶贫办委托开展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政策研究,其研究成果《村级扶贫开发的框架与方法》被政府采纳。自新世纪以来,李小云教授在贫困标准及贫困治理等方面发表了诸多著述,与此同时,他接受众多主流媒体采访,宣传解读政策,立足现实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影响和社会效益。由于其在扶贫研究领域的特殊贡献,李小云教授于2004年获得首届中国消除贫困研究奖,于2011年获得国务院扶贫办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以及全国扶贫系统先进个人。李小云教授对农村扶贫开发瞄准机制的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社会科学三等奖。
扎根基层,在扶贫实践中提出了以“贫困陷阱”理论框架为核心的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特别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李小云教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为激励自己行动的鞭策。2014年底,李小云教授赴云南省勐腊县做实地研究,他与县扶贫办的同志们一起,在全国整乡推进项目镇勐腊县勐伴镇调研,先后深入茅草山哈尼族山寨、河边瑶族山寨等少数民族贫困村做驻村调研。调研中他发现,处于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村庄都陷入贫困陷阱之中,这些村寨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且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原因,外出打工者很少,生计依赖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可支配年收入很低,没有资产,居住条件极差。这种类型的贫困村寨深陷贫困陷阱,如果没有特别的措施,仅仅依靠一般性扶持措施,并不能帮助贫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调研过后,李小云教授深感不安,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后,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们依然生活艰难,他们在深切盼望能得到切实的扶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因此,李小云教授决定选择一个贫困村,生活在村里,展开旨在帮助贫困群体走出贫困陷阱的扶贫实践创新。
为了能够筹措一部分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李小云教授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勐腊县注册成立了勐腊小云助贫中心(简称“小云助贫”)。李小云教授带领博士生和小云助贫的工作人员首先在河边村展开了贫困诊断的研究工作,发现河边村深陷贫困陷阱,2015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4000元左右,而人均年支出超过5000元,几乎家家负债。低收入严重影响下一代的教育和及时的疾病治疗。村内没有一处安全住房,道路没有硬化,雨季通行极为困难,严重影响生产生活。村民收入主要靠甘蔗种植和在热带雨林中采集砂仁。在贫困诊断的基础上,李小云教授提出了“贫困陷阱”理论框架,并继而提出摆脱深度性贫困的综合治理基本设想:在社会保障的强度和覆盖度不能大幅度增长的条件下,贫困农户的福利改善主要依靠个人的收入,而像河边村这样的深度性贫困村仅仅通过一般的扶持无法让贫困农户走出贫困陷阱,因此,必须创新产业发展思路,探索能够极大提高农民收入的主导性产业,同时又需要考虑产业单一的市场风险。李小云教授进而提出,利用河边村的自然景观资源、冬可避寒夏可避暑的气候资源以及瑶族文化资源,发展高端会议休闲为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为辅助性产业以及种养业为基础性产业的复合型产业体系。贫困诊断发现,要想发展这样的产业,没有人居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和人的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基于此,李小云教授带领团队与村民共同研究,提出了河边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方案,该方案得到了勐腊县政府和勐伴镇政府的高度认可,并决定将此工作纳入勐腊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扶贫的最后一公里精耕细作,初步探索出了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创新模式
2015年5月开始,李小云教授基于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框架,按照发育主导产业,拓展辅助型产业和促进基础产业的路径,通过小云助贫中心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进村展开规划工作,先后有1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志愿人员来到河边村开展志愿服务,完成了河边村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的规划工作。经反复论证,该规划被正式纳入勐腊县精准扶贫脱贫规划。2015年10月,政府和挂钩单位开始村内基础设施和瑶族新居的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李小云教授及助手与小云助贫的工作人员一起驻村工作,他请来熟悉木楼建筑的技术工人在村内首先建设示范房,并置备建设的工具,与技术工人一道,边建设示范房,边培养农民掌握建房技术,为了确保每户建设均能按照瑶族特色民居的设计方案来实施,李小云教授亲自在建材市场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亲自设计每一个客房。当一间间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高档客房建成的时候,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房子的村民都说“李老师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变化”。
在复合型产业开发的思路中,李小云教授提出了“嵌入式瑶族民居”的概念,避免千篇一律的民宿模式,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客居与主居相融合的瑶族特色民居,并同时提出了“包容性休闲旅游”的概念,即尽可能避免有实力的外部公司直接介入、截取贫困农民最大收益的弊端,利用政府投资的输血,通过技术的投入和设计与创新,转变成造血的基础性资产条件。与此同时,李小云教授带领团队与农民挖掘辅助性产业开发,首先建立了热带雨林天然出品的微电商平台,将河边自然放养的鸡蛋开发成了10元一个的河边雨林鸡蛋,由于该鸡蛋完全靠捕食昆虫和野生植物为主,具备了纯天然的特点,李小云教授团队与农户商议,保留原生态养殖规模,不扩大生产,保证质量,进行订单式销售,探索市场性扶贫的机制。同时,动员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种植木瓜、柚子、芭蕉等当地特色产品,形成河边辅助性产业。河边冬瓜猪是极具当地特色的畜牧资源,小云助贫申请项目将分散养殖的冬瓜猪集中养殖,从而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利于冬瓜猪的防疫。小云助贫与上海的生鲜销售公司洽谈产销合一的冬季蔬菜生产,帮助村民形成基础性产业,作为原有农业种植的有益补充。
在政府对主体性基础设施和住房投入的基础上,李小云教授利用小云助贫的公益组织资质在爱德基金会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先后在2015年和2016年利用“腾讯99公益日”公益众筹平台,以“边陲瑶寨旧貌换新颜”、“瑶族妈妈的一间客房”项目的名义向社会筹集补充性资金200多万元,进行景观示范、客房建设以及卫生间的建设与改造。
截至2017年8月,一栋栋瑶族特色的干栏式木楼拔地而起,村内和村外基础设施全部建成,河边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李小云教授带领团队在材料选择、居住设备设计等方面与村民一起研究,动员村民利用自家剩余的木料制作室内各种木制用品,目前20多间具有瑶族特色的客居基本建成。李小云教授带领团队和村民边建设、边开始产生收入,已建成的20多间客房在三个月时间里最高收入达9000多元,最低收入也有2000多元。2017年底大部分农户的客居将逐渐建成,按接待会议和休闲旅游计划,农户的收入将会有大幅提高。
李小云教授打造的河边雨林鸡蛋已销售近3000个,产生收入近3万元,有的农户收入高达3000多元。经过两年的建设,复合型产业的基础已经形成,高收入的主导性产业的盈利模式初见成效,农民在不断冲突和缓解冲突的过程中,正在学习按照现代伦理把握市场,提高他们自己的自主治理和经营的能力。
砥砺奋进,在实践中探索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户为中心”的协力扶贫方式
李小云教授基于中国的实际,在展开扶贫工作之初即强调探索政府,社会和农民优势互补的协力扶贫方式的重要性。他在勐腊县注册“小云助贫中心”,带动公益资源下移基层,坚持公益组织在最后一公里“绣花”。李小云教授在河边村的扶贫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和团队的工作放在党的精准扶贫工作战略框架下,始终依靠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与当地政府、挂钩单位形成了和谐的工作关系。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他和团队始终和贫困农户一起工作,组建农民发展工作队。将农民放在扶贫工作的中心,探索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中心”的优势互补的协力扶贫方式。
他不仅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创新的实践中,同时以极大的爱心和热情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他为村内考上大学的三位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并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的群众提供资助。他在河边村的实验受到了当地党和政府以及农民的高度评价。
河边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初步探索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得到云南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云南省省委书记陈豪同志视察河边,对河边扶贫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指示大力宣传。央视、新华社、云南日报、版纳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先后对河边扶贫工作做了大量深入的报道。
李小云教授在河边村实践的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实践是一项创新性的扶贫实践,这一工作探索了政府主导、大学及公益组织参与、调动农民积极性、优势互补的综合性扶贫模式,探索了社会力量如何在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补政府短板、发挥社会力量之长的路径,这一探索对于处理深度性贫困的类似村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小云事迹材料二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XX,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在校期间一直担任我系10级计算机应用二班班长和学生会副主席的职务。从2010年9月踏入我们美丽校园的那一刻,我就为自己确立了目标,我要当一名优秀的学生,开学之际,我以较高票数当选我们班班长一职,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竞选成为学生会副主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杰出的工作成绩和优异的学习成绩。 下面是我的详细介绍:
一、努力要求思想进步——党是我心中永恒的座标
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2010—2011年度我荣获“优秀团员”称号,在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活动中,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个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坚守我党的指导理论和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纲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早在高中的时候我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进入大学后我再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定期向党组织递交有质量的思想汇报。被评为入党积极分子,并被评为32期党校“优秀学员”。在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的同时,我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不断加强自身素养的同时,做好各项工作,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2012年12月,我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之后,我更加努力进取,并积极朝更高的方向努力,在同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模范先锋作用。
对待工作我认真负责,曾荣获校2010—2011年度“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在第十五团学干部暨大学生骨干培训中表现优异,荣获“优秀学员”称号,在2011—2012年度再次荣获“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我深知只学好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校期间我几乎参加了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2012年8月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实践义务支教活动,先后获得“河南教育学院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共青团河南教育学院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
号。从入学开始,我一直担任我们班的班长,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同时担任学生会副主席的职务,为院系老师和同学们工作和服务。我带领着我班同学积极参与院系举办的各项活动如:迎新联欢晚会、“艾特杯”文体素质拓展、学生会招新、拔河比赛、篮球比赛、院庆”三八“节女子风采大赛、魅力宿舍大检查、 院举办的辩论会、校运动会、特色节目表演、系举办的“主持人大赛”、团日活动创意大赛、 系召开学生座谈会、校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校系团体活动等一系列的比赛和活动。
例:在系团总支和系学生会各部门积极配合,于2011年11月21日,在祥园灯光篮球场顺利举办了“艾特杯”文体素质拓展活动。本次拓展运动会举行了乒乓球、羽毛球、五人六脚、跳绳、拔河等体育项目。我带领整个班级体,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结最后取得了冠军的好成绩。
例:大一运动会时我诏令同学们积极参加,即时去观看比赛为参赛同学加油助威。特色表演时,我协助副主席李娜和文艺部部长刘雅宁的工作,在大家的付出和努力下我系最后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例:为了选拨院举办的“联通杯”主持人大赛。我系举行了“主持人海选大赛”,同学们积极参加,在石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其中有同学上场有点胆怯,在我的陪伴和鼓励下,他们自信满满的表现自己,展现自己。分别取得了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以上的一些活动中,作为班级里的一班之长,我坚持对同学负责,对老师负责,让老师放心,我积极调动同学们参加比赛和活动,组织同学准时参加,安排好他们的座位,保证现场次序。在工作中,我在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锻炼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我认真抓好班内学生各项工作,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与其他班干部处理好各项事宜,处理好班内学习、纪律,以及宿舍卫生等问题。在过去的三年里,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和配合下,班内各项工作都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卫生方面,无论是教室,还是宿舍,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班级总体成绩也在系里名列前茅,对上课纪律管理严格,多次受到系里领导和老师的表扬和肯定。
三、巩固专业知识——学习是我永不怠慢的天职
在班级里我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综合测评成绩和学习成绩均是班级第一名,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曾获得2010—2011年度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和2011—2012年度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我知道作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不仅要工作努力,学习也要优秀。在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学习好文化知识,还要做好任课老师助手工作,努力给任课老师以诚恳好学的工作环境。学习中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积极和老师交流所学知识与当今社会的联系点,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在生活里,凝聚力是一个集体的灵魂。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定期召开学习主题会交流心得,培养热烈讨论的学术风气,改善男女生之间、宿舍之间以及同舍之间同学关系。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有些同学甚至是离家千里之遥。但是无论离家远还是离家近,在这里都能够找到家的感觉。我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关心帮助周围的同学,所以同学们都很信任我,我们平常一起上课,一起写作业,大家都是很要好的朋友,在学习上经常互帮互助。
我一直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于律己;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核心、骨干作用;乐于助人,热心服务同学;勤于学习、努力钻研、不断进取,在学习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要特别感谢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培养,老师的深入指导以及同学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给我的支持和帮助,而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的能力和才华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和施展。今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有更好的表现,用成绩见证青春的无悔。
现想申请省级“优秀应届毕业生”荣誉称号,希望各级领导老师给予支持和批准。
李小云事迹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成为上下齐心,共谋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全社会的集体行动。
在这场攻坚战中,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从2015年初开始扎根基层,深入云南省勐腊县贫困瑶寨河边村,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与贫困农民共同生活、共同探索,在理论积淀的基础上创新实践。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创新,初步摸索出了以主导产业拉高穷人收入为特点的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创新路径,并且实践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中心”的扶贫方式。
求真务实,走在扶贫理论研究前沿的社会科学家
李小云教授被公认为是在农村扶贫和发展理论研究方面的国内优秀专家。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扶贫政策和扶贫实践研究工作,积极倡导和实践参与式扶贫方法。受国务院扶贫办委托开展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政策研究,其研究成果《村级扶贫开发的框架与方法》被政府采纳。自新世纪以来,李小云教授在贫困标准及贫困治理等方面发表了诸多著述,与此同时,他接受众多主流媒体采访,宣传解读政策,立足现实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影响和社会效益。由于其在扶贫研究领域的特殊贡献,李小云教授于2004年获得首届中国消除贫困研究奖,于2011年获得国务院扶贫办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以及全国扶贫系统先进个人。李小云教授对农村扶贫开发瞄准机制的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社会科学三等奖。
扎根基层,在扶贫实践中提出了以“贫困陷阱”理论框架为核心的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特别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李小云教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为激励自己行动的鞭策。2014年底,李小云教授赴云南省勐腊县做实地研究,他与县扶贫办的同志们一起,在全国整乡推进项目镇勐腊县勐伴镇调研,先后深入茅草山哈尼族山寨、河边瑶族山寨等少数民族贫困村做驻村调研。调研中他发现,处于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村庄都陷入贫困陷阱之中,这些村寨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且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原因,外出打工者很少,生计依赖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可支配年收入很低,没有资产,居住条件极差。这种类型的贫困村寨深陷贫困陷阱,如果没有特别的措施,仅仅依靠一般性扶持措施,并不能帮助贫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调研过后,李小云教授深感不安,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后,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们依然生活艰难,他们在深切盼望能得到切实的扶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因此,李小云教授决定选择一个贫困村,生活在村里,展开旨在帮助贫困群体走出贫困陷阱的扶贫实践创新。
为了能够筹措一部分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李小云教授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勐腊县注册成立了勐腊小云助贫中心(简称“小云助贫”)。李小云教授带领博士生和小云助贫的工作人员首先在河边村展开了贫困诊断的研究工作,发现河边村深陷贫困陷阱,2015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4000元左右,而人均年支出超过5000元,几乎家家负债。低收入严重影响下一代的教育和及时的疾病治疗。村内没有一处安全住房,道路没有硬化,雨季通行极为困难,严重影响生产生活。村民收入主要靠甘蔗种植和在热带雨林中采集砂仁。在贫困诊断的基础上,李小云教授提出了“贫困陷阱”理论框架,并继而提出摆脱深度性贫困的综合治理基本设想:在社会保障的强度和覆盖度不能大幅度增长的条件下,贫困农户的福利改善主要依靠个人的收入,而像河边村这样的深度性贫困村仅仅通过一般的扶持无法让贫困农户走出贫困陷阱,因此,必须创新产业发展思路,探索能够极大提高农民收入的主导性产业,同时又需要考虑产业单一的市场风险。李小云教授进而提出,利用河边村的自然景观资源、冬可避寒夏可避暑的气候资源以及瑶族文化资源,发展高端会议休闲为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为辅助性产业以及种养业为基础性产业的复合型产业体系。贫困诊断发现,要想发展这样的产业,没有人居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和人的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基于此,李小云教授带领团队与村民共同研究,提出了河边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方案,该方案得到了勐腊县政府和勐伴镇政府的高度认可,并决定将此工作纳入勐腊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扶贫的最后一公里精耕细作,初步探索出了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创新模式
2015年5月开始,李小云教授基于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框架,按照发育主导产业,拓展辅助型产业和促进基础产业的路径,通过小云助贫中心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进村展开规划工作,先后有1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志愿人员来到河边村开展志愿服务,完成了河边村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的规划工作。经反复论证,该规划被正式纳入勐腊县精准扶贫脱贫规划。2015年10月,政府和挂钩单位开始村内基础设施和瑶族新居的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李小云教授及助手与小云助贫的工作人员一起驻村工作,他请来熟悉木楼建筑的技术工人在村内首先建设示范房,并置备建设的工具,与技术工人一道,边建设示范房,边培养农民掌握建房技术,为了确保每户建设均能按照瑶族特色民居的设计方案来实施,李小云教授亲自在建材市场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亲自设计每一个客房。当一间间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高档客房建成的时候,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房子的村民都说“李老师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变化”。
在复合型产业开发的思路中,李小云教授提出了“嵌入式瑶族民居”的概念,避免千篇一律的民宿模式,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客居与主居相融合的瑶族特色民居,并同时提出了“包容性休闲旅游”的概念,即尽可能避免有实力的外部公司直接介入、截取贫困农民最大收益的弊端,利用政府投资的输血,通过技术的投入和设计与创新,转变成造血的基础性资产条件。与此同时,李小云教授带领团队与农民挖掘辅助性产业开发,首先建立了热带雨林天然出品的微电商平台,将河边自然放养的鸡蛋开发成了10元一个的河边雨林鸡蛋,由于该鸡蛋完全靠捕食昆虫和野生植物为主,具备了纯天然的特点,李小云教授团队与农户商议,保留原生态养殖规模,不扩大生产,保证质量,进行订单式销售,探索市场性扶贫的机制。同时,动员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种植木瓜、柚子、芭蕉等当地特色产品,形成河边辅助性产业。河边冬瓜猪是极具当地特色的畜牧资源,小云助贫申请项目将分散养殖的冬瓜猪集中养殖,从而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利于冬瓜猪的防疫。小云助贫与上海的生鲜销售公司洽谈产销合一的冬季蔬菜生产,帮助村民形成基础性产业,作为原有农业种植的有益补充。
在政府对主体性基础设施和住房投入的基础上,李小云教授利用小云助贫的公益组织资质在爱德基金会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先后在2015年和2016年利用“腾讯99公益日”公益众筹平台,以“边陲瑶寨旧貌换新颜”、“瑶族妈妈的一间客房”项目的名义向社会筹集补充性资金200多万元,进行景观示范、客房建设以及卫生间的建设与改造。
截至2017年8月,一栋栋瑶族特色的干栏式木楼拔地而起,村内和村外基础设施全部建成,河边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李小云教授带领团队在材料选择、居住设备设计等方面与村民一起研究,动员村民利用自家剩余的木料制作室内各种木制用品,目前20多间具有瑶族特色的客居基本建成。李小云教授带领团队和村民边建设、边开始产生收入,已建成的20多间客房在三个月时间里最高收入达9000多元,最低收入也有2000多元。2017年底大部分农户的客居将逐渐建成,按接待会议和休闲旅游计划,农户的收入将会有大幅提高。
李小云教授打造的河边雨林鸡蛋已销售近3000个,产生收入近3万元,有的农户收入高达3000多元。经过两年的建设,复合型产业的基础已经形成,高收入的主导性产业的盈利模式初见成效,农民在不断冲突和缓解冲突的过程中,正在学习按照现代伦理把握市场,提高他们自己的自主治理和经营的能力。
砥砺奋进,在实践中探索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户为中心”的协力扶贫方式
李小云教授基于中国的实际,在展开扶贫工作之初即强调探索政府,社会和农民优势互补的协力扶贫方式的重要性。他在勐腊县注册“小云助贫中心”,带动公益资源下移基层,坚持公益组织在最后一公里“绣花”。李小云教授在河边村的扶贫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和团队的工作放在党的精准扶贫工作战略框架下,始终依靠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与当地政府、挂钩单位形成了和谐的工作关系。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他和团队始终和贫困农户一起工作,组建农民发展工作队。将农民放在扶贫工作的中心,探索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中心”的优势互补的协力扶贫方式。
他不仅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创新的实践中,同时以极大的爱心和热情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他为村内考上大学的三位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并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的群众提供资助。他在河边村的实验受到了当地党和政府以及农民的高度评价。
河边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的初步探索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得到云南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云南省省委书记陈豪同志视察河边,对河边扶贫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指示大力宣传。央视、新华社、云南日报、版纳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先后对河边扶贫工作做了大量深入的报道。
李小云教授在河边村实践的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实践是一项创新性的扶贫实践,这一工作探索了政府主导、大学及公益组织参与、调动农民积极性、优势互补的综合性扶贫模式,探索了社会力量如何在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补政府短板、发挥社会力量之长的路径,这一探索对于处理深度性贫困的类似村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优秀范文,整理不易,想要了解更多的范文内容,尽请关注查字典站,小编将为您更新更多的优秀范文哟!
社区居委会简介 社区居委会简介范文
陈延年的事迹 陈延年简介故事